[实用新型]一种复膜机安全防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74184.0 | 申请日: | 2014-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4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余全峰;李道文;杨天福;陈华江;陈财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23/08 | 分类号: | B41F2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02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膜机 安全 防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膜机,具体是涉及一种复膜机安全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复膜机可分为即涂型复膜机和预涂型复膜机两大类。即涂型复膜机包括上胶、烘干、热压三部分,其适用范围宽,加工性能稳定可靠,是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复膜设备。预涂型复膜机,无上胶和干燥部分,体积小、造价低、操作灵活方便,不仅适用大批量印刷品的复膜加工,而且适用自动化桌面办公系统等小批量、零散的印刷品的复膜加工。目前,在上述复膜机中没有设置任何安全防护结构,致使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避免在复膜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机器没有停止的情况下进行触摸检验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公开号为CN20351090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复膜机防夹伤安全网,它包括轴承、转轴、框架、网体;所述轴承成对使用,同轴水平装配在复膜主机观察窗的两端面,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装配于所述轴承的内孔;所述框架焊接在所述转轴下部,所述框架与转轴构成方框形状,方框内部固定有所述网体,所述框架侧边与观察窗边沿倾斜相贴,所述框架和网体在复膜和基板贴合位置的斜上方设置出一道防护层,使工作人员在查看时更加安全;该技术方案仅仅是方便工作人员对复膜的生产状况进行触摸检验。并没有解决操作者在进行割膜操作时,易造成压伤的机械伤害,不能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膜机安全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复膜机安全防护结构,包括安装在复膜机上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由上护板及下护板组成,其中下护板安装在增压棍气缸的支架上,上护板通过连接臂与气缸连接,所述气缸安装在复膜机导布架上。
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固定在上护板上,另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相连。
所述连接臂为两根对称安装在上护板两端,且每根连接臂均安装有气缸。
所述下护板两端均设置有设置有卡口。
所述上护板与下护板的可作业空间距离为1~6cm。
所述上护板与下护板的可作业空间距离为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复膜机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在进行割膜操作时,不会存在压伤的危害因素,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由于在安全防护装置上增加了气缸和连接臂,使得上护板可在水平方向移动,在需要割膜时将其移动到指定位置,不需要用时,上护板位于复膜机的增压辊右侧,不会对其它操作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在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割膜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正常开机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装置的上护板与下护板的位置关系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护板,2-下护板,3-连接臂,4-气缸,5-增压辊,6-硅胶辊,7-膜头,8-增压辊气缸,9-复膜机,10-复膜机导布架,201-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复膜机安全防护结构,包括安装在复膜机9上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由上护板1及下护板2组成,其中下护板2安装在增压棍气缸8的支架上,上护板2通过连接臂3与气缸4连接,所述气缸4安装在复膜机导布架10上。采用本技术方案,与现有设备相比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安全由于上护板1通过气缸4和连接臂3连接,使得上护板1为可移动式结构,在需要割膜时再将其移动到指定位置,不需要用时,通过气缸4收回让上护板1位于增压辊5右侧,不会对其它操作造成影响。
如图3、图4所示,所述连接臂3的一端固定在上护板1上,另一端与气缸4的活塞杆相连。
如图4所述,为了保证上护板1移动的平稳性,所述连接臂3为两根对称安装在上护板1两端,且每根连接臂3均安装有气缸4。
如图3所示,所述下护板2两端均设置有设置有卡口201。通过卡口201可以方便地将下护板2安装在增压棍气缸8的支架上,其便于拆卸,维修方便。
为了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所述上护板1与下护板2的可作业空间距离为1~6cm。这样,可使上护板1与下护板2之间形成不大于6cm的可作业空间,确保防护装置具有良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741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便穿脱的腰带
- 下一篇:具有防污功能的柔软易收卷保温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