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螺旋活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79217.0 | 申请日: | 2014-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4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杨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重型钢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1/00 | 分类号: | B21B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3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螺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螺旋活套。
背景技术
卧式螺旋活套是实现重型钢管自动化生产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常常设置于轧机之前,其部件包括电机、内支架、外支架、内辊筒、外辊筒和辐条等,内辊筒处于内支架的外周,而外辊筒则在外支架的内周。卧式螺旋活套主要起着为轧机储料和送料的双重作用,并保证整条生产线能够连续不断地运作。当钢带向活套内充料时,靠近内支架的钢带在外辊筒的滚动驱动作用下以自然扩张的趋势逐圈靠向外支架,直至料满;当活套被停止供料时,靠近外支架的钢带受到轧机牵引力的作用逐圈向内支架靠拢,其间钢带依次从外辊筒经过辐条至内辊筒。
钢带在向内支架靠拢的过程中,由于辊筒和辐条均会对钢带产生支承力,因此钢带与辊筒之间、钢带与辐条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尤其是后者,较前者的线接触摩擦面更大。长时间的滑动摩擦会生成大量的热,造成机械磨损,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钢带边缘的物理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出现瑕疵与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辐条与钢带之间摩擦的卧式螺旋活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螺旋活套,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内支架和外支架同轴设置,内支架的外周设有辐条,辐条沿内支架的径向延伸至外支架的内周,内支架的周向和外支架的周向均分布有辊筒,辊筒与辐条沿外支架圆周交替设置,辐条相对于辊筒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的转轮,辐条两侧固定设置有转轴,转轮轴向固定于转轴上且转轮可绕转轴周向旋转,位于辐条一侧的所有转轮之间设有传动带,传动带紧贴转轮且所有转轮均处于传动带围成的封闭空间内,传动带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距地面的最大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位于外辊筒上的钢带受到轧机牵引力的作用逐圈向内靠拢时,钢带会脱离外辊筒移动至辐条上的传动带,由于钢带与传动带之间的静摩擦力大于传动带与转轮之间的滚动摩擦,因此钢带会带动传动带绕着转轮组转动,直至到达内辊筒,相比之前未安装转轮与传动带时钢带存在直接与辐条有长距离刮擦的情形,不管对于设备还是钢带,相互之间的摩擦损耗都大为减少;考虑到钢带经过传动带时其重量都需由传动带支承,将辊筒与辐条间隔设置有助于保证平均每个辊筒旁均都有一条传动带,在不损害传动带支撑效果的前提下,较好地控制了成本;只要能够使传动带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就可以保证钢带与辐条之间不会发生接触,避免了滑动摩擦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内支架上的辊筒和外支架上的辊筒数目相同,内支架和外支架上的每一组辊筒相对应的轴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辊筒之间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并可有效缩短内支架或外支架上相邻辊筒之间的距离,使处于其间的钢带悬空段长度有所降低,防止钢带因内部的切应力过大产生裂缝进而影响其塑性;相反,当内支架上的辊筒和外支架上的辊筒错位设置时,同一支架上相邻辊筒之间不仅需为辐条预留一定的空间,还要考虑相异支架上的辊筒的占位,由此造成相邻辊筒间距过分拉大,如若缩短该间距势必会牺牲辐条上传动装置的运行空间,不利于其功能的完全发挥。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位于辐条同侧的转轴最大间距大于相对应的辊筒之间的间隙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钢带从外辊筒脱离时能直接移动至辐条上的传动带,同时当钢带继续向内收缩离开传动带时也能够直接进入内辊筒,实现了整个过程外辊筒、传动带与内辊筒三者的“无缝衔接”。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辐条相对于转轮的另一侧端面与地面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带对传动带的压力可依次通过转轮、辐条传递至地面,减少了内支架和外支架因受到辐条的剪切力发生形变,提高了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卧式螺旋活套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卧式螺旋活套辐条、转轴、转轮与传动带之间的组合关系示意图。
其中:
1、内支架;2、外支架;3、辐条;4、辊筒;5、转轮;6、转轴;7、传动带;8、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重型钢管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重型钢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792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