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2807.9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4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左新浪;刘子莲;符永明;任才江;汪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B21D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 |
地址: | 5106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中方法E提到的不锈钢晶间腐蚀试样压弯操作并没有专门的压弯装置。通常的操作方法是将长度80毫米~100毫米×宽20毫米×厚≤5毫米的试样一端用夹具固定,使用手锤敲击试样使其弯折至90°;松开夹具后取下试样,再将试样放置在压力机下弯曲至180°。该方法不能满足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中方法E的要求:弯曲厚≤1毫米的试样时,弯曲压头直径应为1毫米;弯曲厚度>1毫米的试样时,弯曲压头直径应为5毫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压弯方法不能满足对弯曲压头直径尺寸的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压弯装置。
一种压弯装置,包括机架、加压部、支撑部和压头部;所述加压部、所述支撑部以及所述压头部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压头部之间;所述加压部对所述支撑部施加压力,推动所述支撑部朝压头部运动并最终使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压头部配合;所述压头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包括立柱、底板、支撑板和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分别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形成机架的框架;所述支撑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所述加压部固定在所述底板上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压头部连接在所述顶板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支撑部设置所述支撑板上朝向所述压头部的一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为丝杆,通过配套的螺母来固定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机架还包括平衡杆;所述平衡杆穿过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可沿所述平衡杆延伸的方向运动;所述平衡杆为光滑直杆。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压部为规格为1~10吨的千斤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两个底座以及对应的两块可以相对所述支撑板移动的支撑滑块;两块所述支撑滑块相对设置,且可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滑块垂直连接;所述底座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机架的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压头部的一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两块支撑滑块之间可移动的相对距离为0~100毫米。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头部包括压弯部和固定部;所述压弯部呈“I”状,并连接在所述固定部的中部;所述固定部呈“一”状,并采用可拆卸结构固定在所述机架的所述顶板朝向所述支撑部的一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头部的所述压弯部的直径为1~10毫米;所述压弯部长度为40~80毫米。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弯装置用于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
上述压弯装置,通过加压部对支撑部上的试样作用使支撑部与压头部配合,能够使弯曲后的试样弯曲面整齐且不会出现检测面损伤的情况;且由于所述压头部可以从机架上拆卸,可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直径的压头部,适合各种需要压弯的场合,尤其适合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压弯,满足GB/T4334-2008中对弯曲压头直径尺寸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压弯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压弯装置100 机架10 加压部30
支撑部50 压头部70 柱11
底板13 支撑板15 顶板17
平衡杆19 底座52 支撑滑块54
压弯部75 固定部7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28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生浮游藻类快速浓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催化剂压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