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滤除可入肺颗粒物的空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2930.0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7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阮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代代吉前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3C3/02;B03C3/41;B03C3/45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61008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可入肺 颗粒 空气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质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除可入肺颗粒物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化石能源的消耗及其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升高,另一方面,为了更舒适健康地生活,人们对环境清洁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高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国家对向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为了实现更低浓度的排放,企业需要性能更好的除尘设备。目前,针对空气中的粉尘颗粒,除尘设备有很多种,包括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和过滤式除尘器。但是以上除尘器主要是对空气中较大的粉尘进行处理,对于可入肺的颗粒物,现有的除尘设备除尘效果不佳,使用这样的除尘设备,为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埋下了隐患。
另外,气流流动时,在垂直流速方向的平面内存在流量不均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净化器的入口进行设计,使气流平缓均匀地流过净化器,以提交净化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滤除可入肺颗粒物的空气净化器,能够均匀地对颗粒物,特别是可入肺的小颗粒物进行有效滤除。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除可入肺颗粒物的空气净化器,包括与进气筒相连的粗滤装置,所述粗滤装置的出口连接DEP净化处理单元,在粗滤装置的出口与DEP净化处理单元之间设置有均流板,使气流均匀地流入DEP净化处理单元,所述DEP净化处理单元包括M块DEP净化电极板,所述M块DEP净化电极板的排布方向与进气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所述DEP净化电极板为平板,弧形板或者由有限块平板和/或弧形板相连组成的形状,所述M为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采用粗滤装置过滤较大的粉尘颗粒,对DEP净化处理单元起保护作用。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均流板,通过均流板中央部分的气流受到的阻力大,通过均流板外围部分的气流受到的阻力小,从而对气流密度进行调整,使汽车尾气平缓均匀地流过净化系统,以提交净化效率。
优选地,所述粗滤装置为滤布。成本低廉,结构简单。
所述均流板上分布有通孔,从流板中心指向边沿的方向,所述通孔的直径逐渐变大。
所述均流板包括中央部分和外围部分,所述中央部分和外围部分均分布有通孔,所述中央部分的通孔尺寸小于所述外围部分通孔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中央部分的通孔尺寸相等,所述外围部分的通孔尺寸相等。
DEP净化处理单元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壳体,在所述壳体内侧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可拆卸地连接M块DEP净化电极板,所述M块DEP净化电极板的排布方向与进气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所述DEP净化电极板之间不相接触,所述DEP净化电极板为平板,弧形板或者由有限块平板和/或弧形板相连组成的形状,所述DEP净化电极板一面或者上、下两面布设有DEP净化处理电极,所述DEP净化处理电极包括阳极部分和阴极部分,所述阳极部分和阴极部分交错分布,所述阳极部分由阳极周期性重复而成,所述阴极部分由阴极周期性重复而成,所述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组成一个DEP电极结构,所述M为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DEP净化处理单元DEP净化电极板周围形成电场,利用电泳力能够对小颗粒,特别是可入肺的颗粒物进行有效吸附。
优选地,所述DEP电极结构包括阳极和阴极,所述阳极具有阳极第一表面,所述阴极具有阴极第一表面,所述阳极第一表面与阴极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阳极第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阳极突出部,所述阳极突出部的顶端凸出于与其相连的所述阳极第一表面的非相邻突出部部分,两相邻阳极突出部顶端之间的阳极第一表面区域不在一个平面上且剖面为非矩形,所述阴极第一表面具有至少一个阴极突出部,所述阴极突出部的顶端凸出于与其相连的所述阴极第一表面的非相邻突出部部分,两相邻阴极突出部顶端之间的阴极第一表面区域不在一个平面上且剖面为非矩形。
这种电极结构能够提供大的电泳力,从而对小颗粒,特别是可入肺的颗粒物进行有效吸附。
优选地,所述两相邻阳极突出部顶端之间的阳极第一表面区域为柱面,球面,椭球面,曲线段移动形成的弧面或由多条曲线段相连后移动形成的弧面,以及由直线段和/或曲线段相连后移动形成的弧面;所述两相邻阴极突出部顶端之间的阴极第一表面区域为柱面,球面,椭球面,曲线段移动形成的弧面或由多条曲线段相连移动形成的弧面,以及由直线段和/或曲线段相连移动形成的弧面。
多种造型为制备提供了多种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代代吉前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代代吉前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29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