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5009.1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3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冯旭东;张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7/00 | 分类号: | E21D7/00;E05F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23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井设备操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气动装置,属于机械操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矿立井井筒凿井期间,在井上口设有封口盘,封口盘上设有井盖门。井盖门是开启与关闭进入井筒的安全门,在正常施工时其开启与关闭十分频繁。
现有技术中,使用一台3-5T电动卷扬机作为动力操作设备,卷扬机滚筒上缠绕直径12-18毫米的钢丝绳,钢丝绳通过改向滑轮来提拉或下放井盖门,井盖门在钢丝绳的提放下实现开启与关闭。
现有井盖门的动力操控系统,由于井盖门开启比较频繁,使得电动卷扬机频繁启动,其电气系统经常损坏,且电动卷扬机需正反向交替启动运转,使其滚筒上的钢丝绳排列紊乱,经常发生压绳、咬绳现象,导致钢丝绳需经常更换,使用维修成本高,影响正常的生产,而且电气系统会产生电火花,容易引起矿井瓦斯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动装置,包括:一框架,所述框架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内设置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开槽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固定设置一定滑轮组,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一气缸,所述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第二腔体内还设置有一滑轮架,所述滑轮架内设置有一动滑轮组,所述气缸的气缸臂与所述滑轮架固接,以带动所述动滑轮组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移动;还包括一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头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的端部,所述钢丝绳的尾端采用先经过所述动滑轮组、再经过所述定滑轮组的缠绕方式连接所述定滑轮组和所述动滑轮组,所述钢丝绳的尾端在缠绕所述定滑轮组后与待拉拽装置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滑轮架的两端搭设在所述导向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定滑轮组和所述动滑轮组均分别包括2片滑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动装置,采用压缩空气作能源,用气动代替电动,用气缸代替了原系统中的电动卷扬机,且造价低廉,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气动装置还可以用来操控摇台、阻车器等短行程机械,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气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气动装置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
1:气动装置; 10:框架; 20:定滑轮组;
30:气缸; 40:动滑轮组; 50:钢丝绳;
11:开槽; 12:隔板; 13:第一腔体;
14:第二腔体; 15:滑轮架; 16:端部;
17:导向槽; 21:第一滑轮; 22:第二滑轮;
31:气缸臂; 41:第三滑轮; 42:第四滑轮;
51:头端; 52:尾端; L: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气动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气动装置的透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动装置1包括:一框架10,框架10内沿长度L方向设置有开槽11,开槽内设置有一隔板12,隔板12将开槽11分隔为第一腔体13和第二腔体14;第一腔体13内固定设置一定滑轮组20,第二腔体14内设置有一气缸30,气缸30固定设置在隔板12上;第二腔体14内还设置有一滑轮架15,滑轮架15内设置有一动滑轮组40,气缸30的气缸臂31与滑轮架15固接,以带动动滑轮组40在第二腔体14内沿着长度L方向移动。还包括一钢丝绳50,钢丝绳50的头端51固定设置在第一腔体13的端部16,钢丝绳50的尾端52采用先经过动滑轮组40、再经过定滑轮组30的缠绕方式连接定滑轮组20和动滑轮组40,钢丝绳50的尾端52在缠绕定滑轮组20后与待拉拽装置连接。气缸通过气缸臂带动动滑轮组在第二腔体内沿着长度L方向移动,来改变动滑轮组与定滑轮组之间的距离,两滑轮组之间的钢丝绳随之改变,在钢丝绳的牵引下对待拉拽装置进行相应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50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认证方法、认证服务器和认证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煤矿井下绿色高效运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