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主辅机排气泄放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4662.4 | 申请日: | 2014-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9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戴益民;叶志锋;鲍春香;肖应奇;鞠新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春 |
主分类号: | B01D47/02 | 分类号: | B01D47/02;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主辅机 排气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主辅机排气泄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主辅机、锅炉等排气管可能因雨水进入或冷凝水集结,排气管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如不及时排出,这些水有可能顺着排气管进入主辅机及锅炉等设备,腐蚀及损害这些重要设备及排气管。现有技术是通过安装泄放管将雨水泄放至舱底,但是,这样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存水弯中需要事先加注水,否则废气会通过泄放管进入机舱;(2)长时间的航行中如果不下雨,存水弯中的水会慢慢蒸发掉,废气还会进入机舱;(3)如果存水弯中长期有水,则长时间存放后会被烟灰堵塞,导致水泄放不掉;(4)以上三种情况都不易观察,所以不易补水和及时清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船舶主辅机排气泄放收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主辅机排气泄放收集装置,其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内设置有水,所述柜体上方一侧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通进水管,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自动补水阀;船舶主辅机的烟灰水泄放管伸入所述柜体内,且泄放管末端伸入水面以下;所述柜体底部设置有泄放口。
进一步地,所述柜体另一侧高于所述进水口位置处设置有溢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口和所述泄放口均连通船舶的舱底。
工作原理:烟灰水泄放管末端没入正常水位之下,没有泄放水时,起到水封废气的作用;
当有大量烟灰水泄放时,达到一定水位时,上方的清洁水通过溢流口排出泄放收集装置,烟灰水在收集装置中沉淀;长时间沉淀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所述柜体底部的泄放口进行清理沉淀物;当所述柜体内的水少时自动补水,不需人为操作,通过自动补水阀补水至正常水位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封、浮球自动补水、沉淀等原理制造,从而达到正常泄放清洁烟灰水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用料少,制作简单,成本低,同时安装方便,维护简单;可批量制作,可适用于各种各类船舶上,可自动补水,易于观察及清理。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主辅机排气泄放收集装置,其包括柜体1,所述柜体1内设置有水,所述柜体1上方一侧设置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连通进水管3,所述进水口2处设置有自动补水阀4;船舶主辅机的烟灰水泄放管5伸入所述柜体1内,且烟灰水泄放管5末端伸入水面以下;所述柜体1底部设置有泄放口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柜体1另一侧高于所述进水口2位置处设置有溢流口7。所述溢流口7和所述泄放口6均连通船舶的舱底。
工作原理:烟灰水泄放管5末端没入正常水位之下,没有泄放水时,起到水封废气的作用;当有大量烟灰水泄放时,达到一定水位时,上方的清洁水通过溢流口7排出泄放收集装置,烟灰水在收集装置中沉淀;长时间沉淀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所述柜体1底部的泄放口6进行清理沉淀物;当所述柜体1内的水少时自动补水,不需人为操作,通过自动补水阀4补水至正常水位即可。
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封、浮球自动补水、沉淀等原理制造,从而达到正常泄放清洁烟灰水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用料少,制作简单,成本低,同时安装方便,维护简单;可批量制作,可适用于各种各类船舶上,可自动补水,易于观察及清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春,未经杨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46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洛伐他汀胶囊及其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输电线路铁塔与铁塔基础的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