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拉延零件刚度的拉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5514.4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39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袁小伟;王卫生;杨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平伟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敖欢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拉延 零件 刚度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拉延零件刚度的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汽车的外观造型越来越流线型,设计也非常有个性。由于现阶段汽车外覆盖剂还大多采用的是钢板拉伸冲压而成,在追求外观的时尚性时,就对汽车模具的设计制作工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刚度”这个概念就大量应用在汽车外覆盖件的品质判断中,所谓“刚度”就是钣金在承受外力时,抵抗外力,而不发生弹性变形的一种能力。如果外覆盖件刚度不足就容易产生塌陷、凹坑、型面波浪等一系列严重的外观问题。现在汽车设计的怪异化就导致大量外覆盖件的难度增加,拉伸冲压零件刚度出现不足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延模具,用于提高零件的拉延工艺性,使零件拉伸充分变形,从而达到零件所期望的拉伸刚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拉延零件刚度的拉延模具。
一种提高拉延零件刚度的拉延模具,在拉延模具上设置双拉延筋,靠近分模线的拉延筋为第一拉延筋,远离分模线的拉延筋为第二拉延筋,两条拉延筋的中心距L为30-50mm,第一拉延筋与分模线间的距离L2=15-25mm,两条拉延筋之间的平面部分尺寸L3>10mm,上模入模R角到第一拉延筋之间的平面为上模管理面,上模管理面的尺寸>5mm,拉延模具的拉伸高度为H3,拉延角度为A。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拉延模具的拉伸高度H3>50mm,拉延角度A<30°。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拉延角度A与L值成反比。
作为优选方式,当拉伸高度H3大于100mm,和/或拉延角度A<10°时,L≥50mm。
作为优选方式,第一拉延筋和第二拉延筋的高度分别为H2和H1,且H2>H1。
作为优选方式,H2=1.2H1-2H1。
作为优选方式,H2和H1之间的比值与拉伸高度H3成反比,与拉延角度A成正比。
作为优选方式,拉伸高度H3与L值成正比。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双拉延筋设置在上模和压边圈上。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提高拉延零件刚度的拉延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根据具体零件的不同调整两根拉延筋之间的距离,在拉伸初期时双拉延筋同时接触板料,产生两根拉延筋叠加的锁紧力,在板料拉伸过程中,板料逐渐向内流动(即向凸模方向流动),而脱离外面的第二拉延筋后,变成单拉延筋锁紧,锁紧力减少,从而实现在拉伸零件过程中,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的锁紧力,保证零件初期拉伸时有较大锁紧力让板料产生较大变形,拉伸末期锁紧力减少容易进料,保证零件不会破裂,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零件拉伸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在多数轿车引擎盖的局部形状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面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图1-2中的零件的拉延模具在拉延结束前100mm的拉延截面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图1-2中的零件的拉延模具在拉延结束前80mm的拉延截面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图1-2中的零件的拉延模具在拉延结束前50mm的拉延截面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图1-2中的零件的拉延模具在拉延结束前25mm的拉延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拉延模具的拉延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拉延模具在拉延初期的拉延截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拉延模具在拉延末期板料脱离第二拉延筋的拉延截面图。
图10为利用现有拉延模具的autoform CAE主应变分析图。
图11为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拉延模具的autoform CAE主应变分析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应变分析的取点位置图。
零件标号说明
1为上模(凹模),2为下模(凸模),3为拉延筋,31为第一拉延筋,32为第二拉延筋,4为板料,5为压边圈,6为分模线,7为上模管理面,8为上模入模R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平伟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平伟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55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驱动桥主减速器总成主动锥齿轮支承轴承润滑结构
- 下一篇:一种齿轮箱箱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