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循环式空气预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8176.X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3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叶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尚鼎工业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3/00 | 分类号: | F27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空气 预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循环式空气预热装置。
背景技术:
日前,对于一些工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时,如渗氮、氮碳共渗或氧化等,要进行清洗、预热等步骤,对工件进行除杂、干燥等,初步提高工件性能为后续热处理工序作准备,而在热处理技术领域内,采用的预热设备大多是井式预热炉、箱式预热炉、小型卧式预热炉等,普遍存在炉腔内温度分布不均匀、操作复杂、加热效率低、耗能高且适用范围窄等不足,尤其是对于预热要求较高的工件,使用效果不佳。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99227158.4公开了一种卧式旋风预热炉,主要包括炉体、电热元件、炉门操纵机构、温控机构、风机和电机,炉体内腔设有风道,风道口处设有与外置电机相连的风机,风道内装有电热元件,且风道设有与炉内相通的出风口。该方案提供了一种循环式加热的思路,但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电热元件设置在炉体两侧风道内,使风道内产生局部高温点,无法实现炉腔内温度场的均匀性;(2)风机设置在风道口处,空气气流经风道后侧时,大部分气流继续沿风道流动,只有一笑部分气流通过出风口进入炉内,炉内工件加热效率低、耗能高,使用范围有限。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310560548.7公开了一种空气动力加热炉,其包括后防护板、炉体、叶轮、导流板、电机、导流板支架、炉门,在所述炉体的后壁板的中部有叶轮轴的安装孔;电机固定在炉体后壁板外表面;电机输出轴的与叶轮轴联接;叶轮位于炉体内;导流板通过导流板支架安装在炉体内,并固定在炉体后壁板内表面上。该加热炉省略电热管等加热元件,减少了局部高温点、炉体热容和炉体热桥,从而降低能量消耗,达到了节能效果,但该加热炉还存在以下问题:(1)电机安装于炉体上方的后防护板上,增加了炉体的加工工艺和炉体高度,不易拆卸和检修;(2)采用炉内加热和热风循环同时进行,虽然空气气流能够快速进入炉内使炉内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但空气气流在炉内形成紊流使得炉内各处的温度不一致,温场稳定性差;(3)热风循环采用上下循环方式,以风机叶轮轴线为中心,左右形成独立的循环路径,使空气气流集中于炉内左右两侧,对于炉内水平放置的工件,同一工件各个部位的受热温度不均,影响工件的整体强度,尤其对于内部中空的管状工件,气流无法沿管状工件内壁流动,使得工件内外受热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循环式空气预热装置,在环形气流通道两侧对称设有循环风机,利用循环风机一侧鼓风另一侧吸风,空气气流沿工件轴线方向循环流动,使工件内壁的残渣和灰层吹扫干净,避免将残灰带进下一工艺步骤中,同时,炉内热循环效率高且耗能低、气流流动平稳、温度场稳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炉内供热不集中且温度稳定性差,导致工件各部位受热不均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循环式空气预热装置,包括炉体、用于装载工件的料具和与外置电机相连的送风机,所述炉体内腔设有由隔板组成的方形的开口框架结构,炉体内壁分别与所述框架结构的四块隔板之间有间距,该间距形成夹套式环形气流通道,装载有工件的料具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内;所述送风机水平设置在炉体的一侧并置于环形气流通道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送风机相对设置在环形气流通道内的吸风机,该吸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框架结构相通,其出风口与环形气流通道相通;所述送风机的进风口与环形气流通道相通,其出风口与所述框架结构相通。
作为改进,所述送风机的出风方向、吸风机的进风方向与工件的轴向方向相平行。
作为改进,所述送风机与所述框架结构之间设有导流板a,该导流板a与所述框架结构之间形成一进风腔;所述吸风机与所述框架结构之间设有导流板b,该导流板b与所述框架结构之间形成一出风腔。
作为改进,所述导流板a上开设有进风孔,所述导流板b上开设有出风孔。
作为改进,所述进风孔孔径大于所述送风机叶轮直径,出风孔孔径小于所述吸风机进风口内径且进风孔中心与出风孔中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作为改进,所述与送风机出风口相通的隔板上均布有若干气流进口,该若干气流进口的分布面积总和是所述进风孔圆周面积的1~1.5倍;所述与吸风机进风口相通的隔板上均布有若干气流出口,该若干气流出口的分布面积总和是所述出风孔圆周面积的1~1.5倍。
作为改进,所述框架结构与送风机或吸风机相邻的两隔板之间的间距以及导流板a、导流板b分别与炉体内壁之间的间距均为10~2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尚鼎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尚鼎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81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