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2888.4 | 申请日: | 2014-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3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华 |
主分类号: | F16K15/02 | 分类号: | F16K15/02;F16K47/02;F15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2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关闭 末段 带缓闭 保护 功能 低流阻 轴流 止回阀 | ||
1.一种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它包括阀体(1)、阀瓣(3)、位于阀体(1)入口侧内壁并与阀体(1)密封连接的阀座(2)、通过螺纹和焊缝与阀瓣(3)连接为一体的阀杆(4)、安装于阀杆(4)尾端的阻尼瓣(6)、通过螺纹连接安装于阀体(1)的阀体内胆(1-2)尾端且外表面的基本形状为尖部朝向阀体(1)出口方向的锥形的尾锥体(5)、固定安装于阀体(1)的阀体内胆(1-2)中腔的弹簧座(12)和弹簧(11),其特征在于:尾锥体(5)的内部为空腔--尾锥腔室(5-2),尾锥体(5)上设置有由多个从其锥形外表面向内的通孔组成的尾锥导流群孔(5-3),在尾锥体(5)上朝向阀门入口方向的前端设置有圆形的尾锥节流口(5-1),在阀门全开时,安装于阀杆(4)尾端的回转体形的阻尼瓣(6)位于尾锥腔室(5-2)内;在阀瓣(3)前部的冠状的阀瓣主体部分--阀瓣冠部(3-1)向后设置有圆筒形的阀瓣筒体(3-3),阀瓣筒体(3-3)的外圆与阀体内胆(1-2)前端的内孔--内胆导向孔(1-3)配合;在弹簧座(12)后端的台阶平面处还设有多个连通阀瓣冠部(3-1)、阀瓣筒体(3-3)及阀体内胆(1-2)之间的内部空腔与尾锥体(5)之间的通孔-通流孔(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瓣(3)前部的阀瓣冠部(3-1)的外表面的形状为:中部为向前凸向阀体(1)入口侧、表面为向内凹入的圆弧形回转面,凹入的圆弧形回转面向外侧则为向外鼓出的圆弧形回转面,两段圆弧形回转面相切而形成光滑连接的流线型流道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瓣(6)的外圆直径与尾锥节流口(5-1)的孔径相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瓣(6)的前侧外周带有锥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阀体(1)的壳体与阀体内胆(1-2)之间以均布的几个连接筋板(1-1)相连接,连接筋板(1-1)的形状为两端以圆弧面向前收小的流线型板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锥导流群孔(5-3)的外侧孔口起启段为铣刀从锥面处向内铣入的台阶孔,通孔从台阶孔平面处向内钻过至尾锥腔室(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弹簧座(12)两端的内孔处分别设置有前导向套(10)和后导向套(16),阀杆(4)的光杆表面与前导向套(10)、后导向套(16)的内孔装配后为滑动配合;前导向套(10)和后导向套(16)及阀杆(4)的表面装配前均经过化学热处理进行表面强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前导向套(10)和后导向套(16)装入弹簧座(12)两端的安装台阶孔后,在每端的安装孔的孔口所加工的环槽内装入孔用弹性挡圈(17),每个环槽内装入两个孔用弹性挡圈(1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瓣(3)的阀瓣筒体(3-3)部分为以圆筒形零件与阀瓣冠部(3-1)在粗加工后相焊接而成,两者焊接后成为一个整体经精加工形成阀瓣(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闭末段带缓闭保护功能的低流阻轴流式止回阀,其特征在于:阀内设置有内外同心配置、旋向相反的双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华,未经章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288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新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PLC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