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舱左纵梁及发动机舱前围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3744.0 | 申请日: | 2014-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7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4 | 分类号: | B62D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舱 左纵梁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领域,特别是一种发动机舱左纵梁以及一种发动机舱前围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安全性比以往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也成为企业研究开发的重点。碰撞安全作为汽车安全性能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汽车制造厂的特别关注。而白车身在受到撞击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其变形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乘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设计车体结构时,要尽可能的使乘员舱周围的钣件不发生变形,以免挤压乘员造成伤害。
如图1所示,现有轿车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101(如图2所示)、左纵梁102(如图3所示)和右纵梁103(如图4所示),左纵梁102垂直焊接在前围板101前侧的一端,右纵梁103垂直焊接在前围板101前侧的另一端。这一结构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在100%正面碰撞时,前围入侵量一般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在40%偏置碰撞时(图1中箭头方向为碰撞方向),左纵梁102在受到撞击变形后,会顶在前围板101上,造成前围板101向乘员舱挤压,从而对车中乘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强度更强,可减小40%偏置碰撞后变形后移量的发动机舱左纵梁以及一种可减小碰撞后变形入侵量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舱左纵梁,包括左前轮罩和左纵梁前段,所述左纵梁前段设置在所述左前轮罩的下部,所述左前轮罩和所述左纵梁前段之间设置有立梁,该立梁位于所述左前轮罩的中部;所述立梁的一端与所述左前轮罩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纵梁前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立梁包括立梁上段和立梁下段,所述立梁上段设置在所述左前轮罩的中部,所述立梁下段设置在所述左纵梁前段上;所述立梁上段的一端与所述左前轮罩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梁下段的一端相连接,该立梁下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左纵梁前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立梁上段的两侧设置有焊接边。
优选地,所述立梁下段的两侧设置有焊接边。
优选地,所述立梁上段与所述左前轮罩的上部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翻边,该翻边与所述左前轮罩的上部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立梁上段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上开设有第一孔。
优选地,所述立梁下段上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二凹腔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孔。
一种发动机舱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该前围板上安装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舱左纵梁。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舱左纵梁,左前轮罩和左纵梁前段之间设置有立梁,该立梁位于左前轮罩的中部,立梁的一端与左前轮罩的上部连接,另一端与左纵梁前段相连接。立梁的设置可加强发动机舱左纵梁的连接强度,优化了发动机舱左纵梁在受到40%偏置碰撞时力的传导路径,限制了左纵梁的变形后移量。安装了上述发动机舱左纵梁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由于左纵梁变形后移量的减少,从而使得该发动机舱前围总成在受到40%偏置碰撞时,前围板的变形侵入量减少,不会对乘员舱造成挤压,进而确保了乘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中前围板的主视图;
图3为现有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中左纵梁的主视图;
图4为现有的发动机舱前围总成中左纵梁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左纵梁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左纵梁中左前轮罩和立梁上段装配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左纵梁中左前轮罩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左纵梁中立梁上段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左纵梁中立梁下段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左纵梁中左纵梁前段的主视图。
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为:101前围板、102左纵梁、103右纵梁。
图5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为:1左前轮罩、2左纵梁前段、3立梁、3a立梁上段、3b立梁下段、4第一凹腔、5第一孔、6第二凹腔、7第二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37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口腔溃疡消毒清洁液
- 下一篇:一种中文手术操作信息的自动编码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