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镍氢电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4606.4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0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兵;沈启红;熊兴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郴州格兰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4 | 分类号: | H01M10/34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杨斌 |
地址: | 423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镍氢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镍氢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可充电电池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对可充电电池功率的输出上,要适应电动工具或电器的要求就必须降低充电电池的内阻,实现充电电池的大电流放电,为实现这项性能,现有技术主要采用正负极均以端面焊形式与盖帽和钢壳进行接触的工艺,此工艺在极片制作时为了达到正负极制片的平直度,降低正负极的接触电阻,正负极均未泡PTFE(聚四氟乙烯)或SBR(丁乳橡胶),这样虽然解决了内阻和极片平直度的问题,但是用此方法制作高容量高功率镍氢电池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传统电池密闭壳体底面为如图1所示的平底结构,同时电池在化成分容充放电时内部气体复合速度慢,内压上升快,导致有不同程度的鼓底现象,影响电池外观和组合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由于传统电池的正极集流方式为在正极上边留有的一定宽度的泡沫镍不填充活性物质窝边上点焊集流盘,在组装电池时,极组上部窝边压实导致极组正极端透气性差,充电时气体复合慢,从而易发生充电内压高而造成的鼓底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镍氢电池结构,包括密闭壳体,在密闭壳体内部设有由负极、隔膜、正极卷绕而成的极组,在正极的端面连接一个集流盘,所述正极包括泡沫镍基体层,泡沫镍基体层上附着有未完全覆盖泡沫镍基体层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方的泡沫镍基体层上设有连接金属边带,所述连接金属边带在极组的上端,所述正极通过连接金属边带连接在集流盘上。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金属边带焊接在集流盘上。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集流盘为一圆形压簧。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压簧厚度为0.1mm-0.3mm,压簧的簧片焊接在盖帽底部,压簧的导头外侧挤压在连接金属边带上。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金属边带滚焊固接到所述正极上。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金属边带宽度为2-4mm、厚度为0.06-0.12mm。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金属边带为镀镍钢带或纯镍带。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密闭壳体的底部是圆柱形内凹结构,所述圆柱形内凹结构的内凹深度为0.2-1mm,直径为Φ2-8mm。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圆柱形内凹结构上设置有凸起。
上述的一种镍氢电池结构,优选的,所述密闭壳体底部厚度是0.3-0.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正极上边未填充活性物质的泡沫镍上滚焊纯镍带或镀镍钢带,在组装电池时极组上边未压实、留有空隙,这样电池在充放电时因极组上部气体复合速度快,降低了电池充电内压;同时在电池密闭壳体底部设为圆柱形内凹结构,增强对内压的承受能力,从而达到减小或消除因充电内压高而造成的鼓底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中密闭壳体形状的改进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中密闭壳体形状的改进后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正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簧在电池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密闭壳体;2、负极;3、隔膜;4、正极;5、极组;6、集流盘;7、连接金属边带; 8、圆柱形内凹结构;9、正极活性物质层;10、盖帽;11、凸起;12、压簧;13、簧片;14、导头;1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SC4000mAh镍氢动力电池
如图2-图4所示的SC4000mAh镍氢动力电池,包括由钢壳制作而成的密闭壳体1,在密闭壳体1内部设有由负极2、隔膜3、正极4组成的极组5。负极2采用多孔金属铜网做基体,负极合金粉采用厦钨钴10型动力合金粉,负极合金粉通过干法工艺填充在负极2的基体上。正极4采用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生产的面密度为350g/m2的连续发泡镍做基体,正极活性物质采用河南科隆含锌球型氢氧化亚镍,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干法工艺填充在正极4的基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9。隔膜3采用日本三菱特殊尼龙隔膜3,正负极容量比为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郴州格兰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郴州格兰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46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手机的背夹式电池
- 下一篇:一种蓄电池用激光打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