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5370.6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3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旦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旦英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钢筋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续接为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工法之一,且由于近年来桥墩高度增高,高楼建筑越来越普遍,间接使国内钢筋续接器使用激增。然而一般钢筋长度尺寸受到制造场所与搬运过程的场地限制,因此钢筋长度都有固定长度范围的要求,所以在施工现场中,不得不采取以续接钢筋的方式来加长钢筋长度,以符合实际施工需求。然而钢筋续接的稳固则会攸关到建筑物的耐震强度,因此,应该对钢筋续接给予相当的重视。
目前一般常见的钢筋续接工方法有下列几种:第一种是将两支钢筋在端部部分重叠后,再用铁线环绕绑紧,此方法将会浪费一段钢筋的成本及绑铁线的时间及人力成本;第二种是将两支钢筋的一端分别熔接螺丝和螺帽后,再互相对接。其中,第二种续接法相较于第一种续接方式较为稳固,但在钢筋抗拉试验中,其测验结果虽然超过设计强度值但断点易分布在钢筋续接器上,因此,若能再增强钢筋续接部位的强度,能使得钢筋续接更加可靠、稳定及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钢筋续接方法中续接部位强度不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其夹持于二钢筋相互对接的螺合段部,所述钢筋夹持装置包括:
一连接管:包括一C型管,所述C型管由上而下依次设有一上段部、一中段部、一下段部,所述上段部与下段部的半径相同且都小于所述中段部的半径,所述中段部用于夹持所述螺合段部,所述上段部及下段部缺口的二缘边处分别延伸向外相背的唇缘,所述二唇缘长边方向的外侧缘边间距由上至下由窄渐宽呈锥状,所述上段部的所述二唇缘长边方向的外侧缘边的最窄间距设为第一间距,所述下段部的所述二唇缘长边方向的外侧缘边的最宽间距设为第二间距;
一固定件:包括一长条片,所述长条片的长边方向的二缘边分别朝所述长条片同一侧面相向延伸一片体,所述二片体及长条片共同围成二导槽,且所述二导槽的间距由上至下由窄渐宽呈锥状,所述二导槽的最窄间距及最宽间距分别为一第三间距及一第四间距,且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二导槽由上而下沿所述二唇缘移动而形成紧配合。
所述C型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穿孔。
所述长条片上设有多个穿孔。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当二钢筋相互对接螺合后,连接管夹持于二钢筋的螺合段部外侧,且将中段部对应且夹持于螺合段部,再由二导槽与二唇缘进行宽窄间距配合,由固定件由上而下移动,使连接管达到径向的缩减,因而稳固夹持于二钢筋上,也令连接管及固定件达到稳固的紧配合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可用以增强以螺合方式对接的二钢筋的抗拉强度及抗弯折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建筑用钢筋夹持装置,其夹持于二钢筋2相互对接的螺合段部21,所述钢筋夹持装置1包括:
一连接管11:包括一C型管111,所述C型管111由上而下依次设有一上段部112、一中段部113、一下段部114,所述上段部112与下段部114的半径相同且都小于所述中段部113的半径,所述中段部113用于夹持所述螺合段部21,所述上段部112及下段部114缺口的二缘边处分别延伸向外相背的唇缘115,所述二唇缘115长边方向的外侧缘边间距由上至下由窄渐宽呈锥状,所述上段部112的所述二唇缘115长边方向的外侧缘边的最窄间距设为第一间距D1,所述下段部114的所述二唇缘115长边方向的外侧缘边的最宽间距设为第二间距D2;
一固定件12:包括一长条片121,所述长条片121的长边方向的二缘边分别朝所述长条片同一侧面相向延伸一片体123,所述二片体123及长条片121共同围成二导槽122,且所述二导槽122的间距由上至下由窄渐宽呈锥状,所述二导槽122的最窄间距及最宽间距分别为一第三间距D3及一第四间距D4,且所述第三间距D3小于所述第二间距D2,所述第四间距D4大于所述第一间距D1,所述二导槽122由上而下沿所述二唇缘115移动而形成紧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旦英,未经吴旦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53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