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胸引瓶搁架的输液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5850.2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33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朱春妹;朱红;宋青;吴小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H3/04;A61G12/00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胸引瓶搁架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胸引瓶搁架的输液架。
背景技术
气胸、血胸、行开胸大手术等患者大多需行胸腔闭式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和避免空气进入胸腔是该项技术手术后期管理的基本要求。而胸腔闭式引流瓶(通常简称胸腔闭引流瓶)的安放对此至关重要。首先,需保障胸腔闭式引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便于引流,其次要保证胸腔闭式引流瓶内导管开口必须在液面以下3-4CM,以隔绝空气,三是根据感染控制的要求胸腔闭式引流瓶底部必须距离地面20CM以上以免污染。目前医院大多是将胸腔闭式引流瓶放在篮筐内搁置地板上,不易移动。
开胸手术后的病人不仅需要佩带胸腔闭式引流瓶,还需要长时间输液,通常,输液时需要病人静卧;病人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身体上的疲惫和情感上的忧郁、焦虑等,有时还需要下床去卫生间,行动极为不方便。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着重要研究的内容。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适用于开胸病人用的方便移动的一种带胸引瓶搁架的输液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胸引瓶搁架的输液架,包括底座、套管、套杆及挂钩;所述底座主要由架体和底板组成;所述架体装在底板上面形成矩形框体结构;所述矩形框体内设有胸引瓶的容置架;所述底板的下方设有移动脚轮;所述套管固设在所述矩形框体侧部;所述套杆安装在所述套管内并经紧固螺丝固定,可上下调节;所述挂钩至少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套杆的端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套管上还转动设置有助行器;所述助行器主要由相距平行设置的两竖直支架及连接于所述竖直支架之间的横撑组成;所述横撑至少为两个,上下两层相距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层横撑为扶手,所述第二层横撑上可以挂设一些医疗用品;
2、上述方案中,所述助行器的底部也设有脚轮;
3、上述方案中,所述矩形框体内设有至少两个的胸引瓶容置架;
4、上述方案中,所述胸引瓶容置架内设有固定带。该固定带可以为弹性带,上面设有毛刺黏贴结构;便于固定小号的胸腔闭式引流瓶,使得小号的胸腔闭式引流瓶在胸引瓶容置架内不晃动,从而使其适应不同型号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使用;
5、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板距离地面高度设计为20cm。这个高度可以防止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污染,符合感染控制的要求;
6、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脚轮为四个,其中至少一个脚轮上设有刹车装置。能方便输液架的推行和制动;
7、上述方案中,所述套管上还设有手持部。该手持部的设计方便病人握持,便于对输液架的推行。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既方便医护人员固定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瓶,有保障有效引流,更能避免人为气胸的发生,同事,放置了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污染,又便于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且使病人移动或者走动更安全,无痛。特别适用于手术后带管行走的病人;
2、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可转动的设置在输液架的套管上,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体位进行转动调节方位,助行器底部设有滚轮,方便助行器前行,特别适用于带管行走不便的病人使用。套管上设置手持部,推行方便、安全,可帮助病人在输液时移动行走,同时也可作为病人的辅助支撑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满足了病人的各种需要;
3、本实用新型在脚轮上设有刹车装置,能方便输液架的推行和制动;
4、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开胸手术后需要带胸引瓶行走并输液的病人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底座胸引瓶搁置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未经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58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