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桶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6376.5 | 申请日: | 2014-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7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彭娅 |
地址: | 443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桶 取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样装置,尤其在油浸式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对新油进行取样化验的油桶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浸式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对新油取样化验,已保证新油的到货质量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但如何保证新油取样时不被取样过程污染掺入其他杂质以及保证取样工作周围环境的干净与整洁一直是取油样工作的难点。
现有的取样装置是采用变径取样管,将变径取样管上端用手指封住后插入油桶,打开手指,带取样管内油样和油桶内油样平面一致时,用手指封住变径取样管,在大气压作用下,将变径取样管迅速取出,将变径取样管下端,放至广口瓶内,松开手指让油样流入广口瓶。
其缺点在于:
1、变径取样管放入前必须用手指封紧,否则所取油样主要为上部油样,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油桶内油品的品质。
2、从油桶中取出时,容易让变径取样管内的油品流出,导致取样不饱满;
3、在放入取样广口瓶中时,不易控制,容易导致取样广口品迅速满溢,而浪费油样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油桶取样装置,可以克服现有变径取样管的缺点,保证了油化验取样工作的流畅性,并减小了油化验取样工作对环境的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桶取样装置,该装置包括与油桶高度相配合的取样玻璃管,取样玻璃管上端通过取样硅胶管以及第一玻璃管与带双孔硅胶塞的广口瓶连通,通气硅胶管通过第二玻璃管与带双孔硅胶塞的广口瓶连通,注射器与通气硅胶管相配合。
取样玻璃管长度为1.2m,直径为5mm。
取样硅胶管和通气硅胶管的内径为5mm。
注射器为100ml注射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桶取样装置,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注射器抽出空气继而使油桶内的油流入广口瓶内,可以克服现有变径取样管的缺点,保证了油化验取样工作的流畅性,并减小了油化验取样工作对环境的污染。
2、取样过程中保证全部取到油桶底部油样,以客观反映油品的质量,若要取油桶中部和上部的油样,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玻璃取样管既可做到。
3、取样过程中做到了滴油不漏,减少了环境污染;
4、当试验所需油样样品过大时,可以更换不同容量的广口瓶,也可通过硅胶管连续接多个广口瓶,一次取样到位,从而避免了在油桶内操作多次,减少了对油桶内油样的污染概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油桶取样装置,该装置包括与油桶5高度相配合的取样玻璃管1,取样玻璃管1上端通过取样硅胶管2以及第一玻璃管7与带双孔硅胶塞4的广口瓶6连通,通气硅胶管3通过第二玻璃管8与带双孔硅胶塞4的广口瓶6连通,注射器9与通气硅胶管3相配合。
取样玻璃管1长度为1.2m,直径为5mm。
取样硅胶管2和通气硅胶管3的内径为5mm。
注射器9为100ml注射器。
使用本实用新型取样的工作步骤如下:
1、将各部件按照图1所示安装成本实用新型;
2、将取样玻璃管1放入油桶5前,可用蝴蝶夹对折夹住取样硅胶管2和通气硅胶管3,可保证取样玻璃管1内空气不被排出;
3、松开蝴蝶夹,用注射器9通气硅胶管3向广口瓶6内注入空气,以保证取样玻璃管1内残余的油品全部排出;
4、用注射器9通过通气硅胶管3抽出广口瓶6内空气,使油样从取样硅胶管2流入广口瓶6既可。
5、待油样达到广口瓶6的预定取样位置时,停止推动注射器6;
6、将双孔硅胶塞4换为普通广口瓶塞即完成取样工作。
取样过程中保证全部取到油桶底部油样,以客观反映油品的质量,若要取油桶中部和上部的油样,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玻璃取样管既可做到。
取样过程中做到了滴油不漏,减少了环境污染;
当试验所需油样样品过大时,可以更换不同容量的广口瓶6,也可通过硅胶管连续接多个广口瓶,一次取样到位,从而避免了在油桶5内操作多次,减少了对油桶5内油样的污染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6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