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治疗动脉闭塞病变的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7704.3 | 申请日: | 2014-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2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红;刘子岚;张月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永红 |
主分类号: | A61B8/12 | 分类号: | A61B8/12;A61M25/09;A61M1/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米文智 |
地址: | 055550 河北省邢***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动脉 闭塞 病变 器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脉闭塞治疗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定义为病程3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所见局部管腔闭塞、前向血流完全消失,远端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0级;或仅见少许前向血流通过、但无远端血管充盈(TIMI血流1级),后者也称为“功能性”CTO 。CTO病变在临床中约占所有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12%-20%,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难度最大、成功率低。成功PCI的意义在于可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需要,延长患者寿命。采用介入治疗CTO病变,最大的难题在于导丝难以成功穿越此类病变并成功进入真腔,因此被认为是目前PCI领域最大的障碍和挑战。
目前临床用于评价冠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中,传统的冠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指标。但是,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也表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它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粥样斑块,不能提供粥样斑块形态和性质的详细情况,有可能使医生低估冠脉狭窄的程度。这就使得依据冠脉造影评价冠脉粥样硬化和介入治疗疗效的准确度降低。尤其是近年来冠脉重塑(remodeling)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可靠性。在冠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随着粥样斑块面积的增大,冠脉呈代偿性扩张,管腔面积可无狭窄,这一过程即冠脉重塑。此时冠脉造影往往无异常表现。
血管内超声是利用导管将一高频微型超声探头导入血管腔内进行探测,再经电子成像系统来显示心血管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由于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血管腔内探测,因此,血管内超声不仅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或纤维斑块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信息,在显示因介入治疗所致的复杂的病变形态时明显优于造影。
血管内超声在 CTO介入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IVUS指导的CTO前向导丝通过技术主要有两种:IVUS指导的导丝通过无残端CTO病变的入口技术和IVUS指导的假腔内的导丝穿刺进入真腔。
IVUS指导的导丝通过无残端CTO病变的入口技术:一般情况下,充分清晰的侧支循环显影有助于识别伴有分支的无残端CTO病变入口,但是有时候单纯依靠侧支循环显像,不能识别CTO 的入口,导丝不能正确穿刺闭塞段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分支足够大,IVUS 导管可以进入分支,在回撤IVUS导管的过程中,很容易识别CTO起始部的血管轮廓。在IVUS影像指引下,操纵导丝穿刺CTO入口,提高导丝通过的成功率。同时根据IVUS影像学特征还可以判断CTO起始部斑块的硬度,为选择导引导丝提供信息。
IVUS指导的假腔内的导丝穿刺进入真腔:在CTO介入过程中,导丝常常进入内膜下,形成假腔,导丝不能到达远端真腔,这是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即使应用标准的平行导丝技术,有时候导丝也会造成假腔撕裂扩大,一旦内膜下假腔延展超过CTO病变的远端,就会影响远端真腔的造影显像。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IVUS通常会不得不终止手术操作。IVUS能够鉴别真腔和假腔。真腔的IVUS特征包括存在分支血管、有内膜和中层组织包绕在管腔周围。而假腔不存在上述IVUS征象。 IVUS指导并证实引导导丝从假腔重新穿刺到真腔。目前认为当其他方法失败而又不具备逆向介入条件的,仍有约60%的CTO病变可经过该方法成功地开通。该方法技术被认为是介入治疗CTO的最后武器。但是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血管超声导管和穿刺导丝相分离,超声导管和导丝同时进入闭塞的血管较困难,导丝操作难度大。因为超声导管和导丝位置不固定,每次导丝穿刺前需要再次确定穿刺导丝的位置,然后确定靶目标和穿刺导丝的关系,最后掌握穿刺方向。穿刺准确率下降,操作步骤多,X线暴光率增大,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而且有可能导致闭塞段延长,手术并发症增加,无法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动脉闭塞病变的器具,将血管超声导管与治疗微导管并联为一体,利用双腔微导管调整治疗导丝进入血管真腔,治疗导丝将血栓吸出,一次治愈,消除术后隐患;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其他器官管道闭塞的介入再通治疗手术中治疗导丝不易进入真腔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永红,未经马永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7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疲劳驾驶安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果皮草菇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