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海洋工程钢丝绳水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3646.5 | 申请日: | 2014-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6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徐铁;杨利春;李新鑫;郑晓光;于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19/12 | 分类号: | B63B19/12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21215 | 代理人: | 周志舰 |
地址: | 116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洋工程 钢丝绳 水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钢丝绳穿舱开口处水密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深水科研和油气勘探和生产。深水钻井平台,铺管船等。在船舶和海工工程船舶及平台上,锚泊和吊机系统能需要在舱室内容放大量的钢丝绳,并穿越水密舱界在露天外部作业,在穿越舱壁时必然会留下一个开孔,供钢丝绳通过,日常运营时钢丝绳并不完全放出或收纳在舱内,而是始终穿越舱壁或甲板。此开孔很难密封,一般仅保持开放状态或进行半开放的遮盖而已,在海上雨水和甲板上浪经常沿着此开口灌入舱内,缺点是此舱室不再是密封的,减少了作为浮力储备用的容积,大量海水沉积在舱内,增加了无用的载重,减少了有效载重,对舱内形成腐蚀。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的甲板2上,需要设置钢丝绳工作舱,钢丝绳1需在舱内和舱外持续连接,传统上钢丝绳的出口A受钢丝绳持续连接和钢丝绳的特色螺旋凹凸表面是无法封闭的。所以下面的钢丝绳舱5只能是半开发的,甲板2上的雨水和上浪会从钢丝绳出入口灌入舱内,舱内会有进水并产生积水。图中,标号4为绞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钢丝绳进出口上发明一种水密装置,可以在钢丝绳不运转时,自动密封出入口和钢丝绳间的缝隙,从而防止雨水和甲板上浪进入舱内造成腐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海洋工程钢丝绳水密装置,包括一个侧壁设置注气孔并加设封口部件的筒形金属套,所述筒形金属套内侧同心设置有密封的橡胶衬套;所述橡胶衬套上下两端密封方式封固于所述筒形金属套的上下部。此外,所述筒形金属套下端通过下连接法兰密封方式固定于钢丝绳穿舱处的甲板上。
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橡胶衬套13上下两端分别外翻并由上连接法兰和所述下连接法兰密闭压接在所述筒形金属套的上下两个端面上。这一优选方式下,最优方式为:所述上连接法兰和所述下连接法兰与所述筒形金属套连接到端面位于内缘处开设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镶设封于所述上连接法兰和所述下连接法兰中心孔边缘的环形软质护套。
其中,所述软质护套用于防护钢丝绳被金属法兰的法兰孔边缘割伤,为现有技术,为弧形过渡边缘的软质铜金属,或其他化合物产品,如聚四氟乙烯。而筒形金属套侧壁注气孔加设的封口部件,可以是阀门,用于连接气体泵入装置,并可以在充气后实现封口。
业界一致期待一种自动并有效的钢丝绳穿舱水密装置,在钢丝绳运转时,装置自动张开,允许钢丝绳有间隙,无摩擦自由通过。在钢丝绳停止运转时,装置自动关闭,对间隙密封。本发明创新的按此原理,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装置,实现了此功能。实现业界从无到有的突破。
本发明针对海洋工程,尤其油气工业,提供了一种钢丝绳水密装置,当钢丝绳需穿越水密舱壁时,在穿越处保持水密,从而保证海上平台的安全。本发明为有源气动执行,产用压缩空气膨胀橡胶腔原理,使橡胶表面和钢丝绳表面紧密结合,达到水密的要求。并且系统和钢丝绳运转形成控制互锁,可以以自动执行水密的方式实现本发明的装置。本发明具有使用安全,维护便利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钢丝绳穿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钢丝绳穿舱处的水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钢丝绳穿舱处水密装置在钢丝绳释放过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钢丝绳穿舱处水密装置在钢丝绳固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本发明钢丝绳穿舱处水密装置的独立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海洋工程钢丝绳水密装置,包括一个侧壁设置注气孔并加设封口部件的筒形金属套14,筒形金属套14内侧同心设置有密封的橡胶衬套13;橡胶衬套13上下两端密封方式封固于所述筒形金属套14的上下部。筒形金属套14下端通过下连接法兰19密封方式固定于钢丝绳穿舱处的甲板2上。
图中,注气孔为两个,以便在注气时使得橡胶衬套13外部腔体B充气均匀。而橡胶衬套13为具有弹性的橡胶套,并具有水密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36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