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弯压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5627.6 | 申请日: | 2014-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5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邓汝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5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折弯压模。
背景技术
目前,钢夹大量运用于工业和生活中,特别是两端都具有180°弯头的钢夹。传统的加工方法是通过2-3道工序才能将其加工成形,而且每个工序都需配套一个模具,因此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也无法满足大批量的生产;而经过多道加工工序后,产品的尺寸精度会降低,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容易产生废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压模,能达到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并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弯压模,包括下模座、及设于下模座上表面的下凹模、及与下凹模相对设置的上凹模、T形凸模、滑动槽、挡板和弹簧,上凹模和下凹模配合形成成形腔,滑动槽贯通下模座和下凹模、并连通成形腔,T形凸模设有水平折弯件、及与水平折弯件连接形成T形结构的推杆,推杆与滑动槽滑动配合、并与挡板固定连接,水平折弯件外周与成形腔的形状相匹配,挡板的相对面分别抵靠下模座的下表面和弹簧。
工作前,在弹簧的作用下,挡板抵靠于下模座的下表面,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将工件放在水平折弯件上。工作时,上凹模在外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当下移至与产品接触时,产品在上凹模与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工件的两端向下折弯;上凹模推动工件继续向下移动,当上凹模和下凹模配合形成成形腔后,水平折弯件和工件均容设于成形腔内,工件在上凹模、T形凸模、下凹模的作用下,工件的两端向内折弯180°,完成工件的折弯。利用折弯压模对工件进行折弯,不仅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而且仅通过一道工序即可完成工件的折弯,产品尺寸精度高,保证产品的质量。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是,水平折弯件包括第一成形部和第二成形部,第一成形部包括第一成形面、及设于第一成形面相对两侧的一对第一弯曲面,第二成形部包括与第一成形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成形面、及与第一弯曲面对称设置的第二弯曲面,第一弯曲面和第二弯曲面形成折弯部,折弯部的截面呈半圆形,推杆与第二成形面固定连接。上凹模与产品接触时,产品在上凹模与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工件的两端沿着第一弯曲面向下折弯90°;在上凹模和下凹模配合形成成形腔的过程中,工件被折弯的两端沿着第二弯曲面向内折弯,并最终向内折弯成180°,通过水平折弯件可使工件一次成型,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是,第二成形面为斜面,第二成形面由第二弯曲面向推杆方向逐渐靠近第一成形面。由于材料本身存在弹性变形,产品通过模具进行冲压折弯取出后,弯头会存在一定的回弹,第二成形面由第二弯曲面向推杆方向逐渐靠近第一成形面,在第二成形面上形成预留回弹角,使产品冲压折弯取出后,即使存在回弹,依然能使产品满足尺寸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
进一步的是,上凹模设有第一凹腔,下凹模设有第二凹腔,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配合形成成形腔。
进一步的是,第一凹腔与第一成形部的外周形状相匹配,第二凹腔与第二成形部的外周形状相匹配。通过第一凹腔与第一成形部、第二凹腔与第二成形部的相互挤压,使工件实现折弯。
进一步的是,滑动槽与下凹模之间设有一对相对镶块,镶块上表面与第二成形面的形状相匹配,下凹模设有一对凹槽,凹槽与第二弯曲面的形状相匹配。镶块上表面和第二成形面配合使工件在冲压完成后,两端形成预留回弹角,模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模具的回弹角进行修正,通过在滑动槽相对的两侧与下凹模之间设置一对镶块,对镶块的上表面进行修正,即可实现模具预留回弹角的修正,操作简单。
进一步的是,第二凹腔设有与折弯部相对的第二斜面,第二斜面由第二凹腔向远离第二凹腔的一侧倾斜、并逐渐靠近上凹模,上凹模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配合的第一斜面。如果工件在上凹模和弹簧的作用下,工件的两端向下折弯的角度小于90°时,工件在下移过程中,向下折弯的两端将抵触到第二斜面,由于第二斜面靠近第二凹腔的一侧低于工件抵触的位置,工件靠近第二凹腔的一侧对工件的阻力小于工件远离第二凹腔的一侧对工件的阻力,则工件顺着第二斜面往第二凹腔的方向折弯,随着工件继续下移,工件折弯的一端逐渐移动至第二凹腔内,最终在第二凹腔、水平折弯件和第一凹腔的作用下,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紧贴配合,使工件的两端向内折弯180°。进一步的是,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水平倾斜角度均为25-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56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箍环弯曲模
- 下一篇:半圆护套快速加工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