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层保温钢包内衬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6708.8 | 申请日: | 2014-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2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远兵;刘静静;李淑静;李亚伟;桑绍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41/02 | 分类号: | B22D4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保温 钢包 内衬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包内衬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保温钢包内衬。
背景技术
钢包作为储存和转运钢水的重要容器,其保温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钢水能否正常浇铸。特别是随着炉外精炼技术的不断提高,钢水在钢包内的滞留时间延长,对钢包内衬材料的保温效果提出更高要求。
钢包的传热一般分为出钢阶段、传运阶段、精炼吹氩阶段、浇注阶段和烘烤阶段,这五个阶段的传热方式虽不同,但每个阶段均在钢水内部以传导方式通过接触钢水的内衬向外传热。因此,钢包内衬的蓄热能力越强,钢水热损失越小,故钢包内衬材料的保温效果越来越引起本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冶炼钢包”(CN202212570U) 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包结构,由钢包壳体、复合在钢包内侧壁上的钢包永久层浇注料、工作衬和钢包口上方衬砖固定板组成,这种钢包口上方衬砖虽不易损坏,延长了钢包寿命,但钢包永久层和工作层均由重质浇注料或砖砌筑,其体积密度大、导热系数高、钢包温降快和保温性能较差。
“双层保温精炼钢包”(CN201224745Y) 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保温层精炼钢包,钢包壁由外至内由绝热层、不定形保温涂料层、永久层和工作层砌筑,双保温层虽有效地降低了钢包的表面温度,延长了钢包寿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永久层导热系数高,钢包保温性能有待提高;(2)保温涂层干燥时间长、施工过程受气候和季节影响较大、与基体的粘结性差和干燥收缩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高、保温性能好、能降低工作环境温度和施工简单的双层保温钢包内衬。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所述钢包内衬是由钢包壳体的内壁处依次向内砌有的外隔热层、内隔热层、永久层和工作层组成。外隔热层和内隔热层是相嵌为整体的复合隔热层。
所述复合隔热层的厚度为钢包内衬厚度的5~15%,外隔热层的厚度为复合隔热层厚度的25~50%,内隔热层的厚度为复合隔热层厚度的50~75%。
所述复合隔热层的结构是:外隔热层和内隔热层均由相应的外隔热板和内隔热板组成,外隔热板和内隔热板的结合面均为长×宽相等的长方形,外隔热板的结合面设有5个以上长方体凸台,内隔热板的结合面对称地设有相同数量的长方体凹槽。长方体凸台的长×宽×高的名义尺寸和长方体凹槽对应的长×宽×深的名义尺寸相等。
长方体凸台的长度为外隔热板的长度的10~20%,长方体凸台的宽度为外隔热板宽度的10~15%,长方体凸台的高度为外隔热板的高度的30~50%。
外隔热板和内隔热板通过各自对应的长方体凸台和长方体凹槽相嵌为整体的复合隔热板,相嵌为整体的复合隔热板砌筑后构成相嵌为整体的复合隔热层。
所述的外隔热板为纳米反射板绝热板。
所述的内隔热板为硬质纤维绝热板。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积极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由外隔热层和内隔热层相嵌为整体的双层复合隔热层进行保温,保温性能好,能有效防止隔热层碳化,且外隔热层和内隔热层之间采用长方体凸台和长方体凹槽相嵌的方式结合为整体,克服了钢包双层保温层之间不易配合和安装的缺点,节约了劳动成本,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松动和不易挤压变形,减少了钢包散热,稳定生产,优化钢水温度控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耐火材料冷热面温差,有利于提高钢包包龄;同时能大幅度降低钢包外壁温度,减少包壳热应力,降低工作环境温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工方便、强度高、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和能降低工作环境温度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用于外隔热层2的外隔热板7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用于内隔热层3的内隔热板9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双层保温钢包内衬。如图1所示,所述钢包内衬是由钢包壳体1的内壁处依次向内砌有的外隔热层2、内隔热层3、永久层4和工作层5组成。外隔热层2和内隔热层3是相嵌为整体的复合隔热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67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测试FPC与接插件连接处封胶漏气的工具
- 下一篇:一种柱式气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