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UPVC模压加筋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1031.7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7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杜元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州洪湖科技有限公司;杜元浩 |
主分类号: | F16L9/128 | 分类号: | F16L9/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329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upvc 模压 加筋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管材,尤其涉及一种UPVC模压加筋管。
背景技术
UPVC管是一种以聚氯乙烯(PVC)树脂为原料,不含增塑剂的塑料管材,它具备一般聚氯乙烯的性能,又具有耐腐蚀性和柔软性好的优点,特别适用于供水管网。由于它不导电,因而不容易与酸、碱、盐发生电化学反应,酸、碱、盐都难于腐蚀它,所以不需要外防腐涂层和内衬,柔软性好,克服了过去塑料管脆性的缺点,在荷载作用下能产生屈服而不发生破裂。
在现有技术中,UPVC管基于上述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市政建设中的排水、排污,但在具体实践中UPVC管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管体抗压能力不足,弹性模量需改进。另外,市场上现有的UPVC管均为标准件,因其长度固定不能灵活调整,故管体长度有时不能更好的与排水、排污工程相匹配。因此,针对现有的UPVC管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UPVC模压加筋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UPVC模压加筋管,不但管体长度灵活调整,克服了现有的仅为固定2米的缺陷,而且管材具有耐低温,弹性模量大,便于制做加工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UPVC模压加筋管,包括A模管和B模管,所述A模管的一端为插口管,另一端为承口管,所述承口管与A模管的内腔形成定位面,所述B模管的一端为插口管,另一端为承口管,所述承口管与B模管的内腔形成定位面,其中,还包括C模管,所述A模管、B模管和C模管均由UPVC通过模具制做而成,C模管的根数可根据实践需要灵活增加,所述C模管的一端为插口管,另一端为承口管,所述承口管与C模管的内腔形成定位面;
A模管、C模管与B模管之间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C模管的插口管插入B模管的承口管至定位面,A模管的插口管插入C模管的承口管至定位面;
或者根据实际施工需要选择数根C模管与A模管和B模管连接,即首先数根C模管相互连接,具体为一根C模管的插口管插入另一根C模管的承口管至定位面,另一根C模管的插口管插入下一根C模管的承口管至定位面,如此类推直至数根C模管之间连接为一整管,然后整管一端的插口管插入B模管的承口管至定位面,A模管的插口管插入整管另一端的承口管至定位面。
上述的UPVC模压加筋管,其中,A模管、C模管与B模管的管壁上均设有数个环状加强筋。
上述的UPVC模压加筋管,其中,A模管、C模管与B模管连接后形成的UPVC模压加筋管其管长为2~8米,管径为0.2~2米,A模管、C模管与B模管通过热熔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UPVC模压加筋管,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即原有的管长通过A模管与B模管连接后只能是2米,不能更好的广泛应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C模管,C模管的根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实现了管体连接后管长范围为2~8米,管径为0.2~2米,从而加大了UPVC模压加筋管的使用范围。另外,UPVC模压加筋管在具有弹性模量大,耐低温,便于加工等优点的同时,通过设置加强筋,增强了管体的抗拉、抗压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A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B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C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A模管、B模管和C模管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A模管 2B模管 3C模管
4插口管 5承口管 6内腔
7定位面 8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A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B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C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A模管、B模管和C模管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UPVC模压加筋管,包括A模管和B模管,所述A模管的一端为插口管,另一端为承口管,所述承口管与A模管的内腔形成定位面,所述B模管的一端为插口管,另一端为承口管,所述承口管与B模管的内腔形成定位面,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还包括C模管,所述A模管、B模管和C模管均由UPVC通过模具制做而成,C模管的根数可根据实践需要灵活增加,所述C模管的一端为插口管,另一端为承口管,所述承口管与C模管的内腔形成定位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州洪湖科技有限公司;杜元浩,未经荆州洪湖科技有限公司;杜元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10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泡增强塑料缠绕管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墙体内预埋电缆管的封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