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径测量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1191.1 | 申请日: | 2014-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7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郝金生;周健;纪树东;卞俊明;周冠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2 | 分类号: | G01B5/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5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径 测量 器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内径测量器具。
背景技术
由于车体很大,在加工前桥时,会有一组孔,这组孔要求同轴度非常高,而且孔的大小精度要求也很高,在加工时为了保证同轴度,就得在对置镗床上穿镗刀杆,再在镗刀杆上固定上刀具,通过主轴旋转,带动镗刀杆转动,镗刀杆再带动刀具转动,产生切削,形成加工。
在加工过程中,我们要随时测量孔的大小,以便随时调整刀具,来保证孔的大小公差。在常规测量时,一般用“内径百分表”进行测量,可是在车体加工测量时,孔中间有镗杆无法测量,撤掉镗杆又难以保证孔的同轴度,在老的测量方法中只能用卡钳,通过人摸卡钳的感觉来判断孔的大小公差,这样很难保证孔的公差,易产生废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测量前桥孔时,只能通过人摸卡钳来判断孔的大小,测量出的孔误差大,报废率高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内径测量器具。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钢架、钢套、钢管、螺杆和调节杆,钢架为圆弧状,钢架的一端与钢套的外圆周表面固接,螺杆插装在钢套内,螺杆通过紧固螺栓与钢套螺纹连接,螺杆的杆头设置在钢架的外侧,螺杆的杆体上沿轴向方向设有刻度,螺杆的杆头为光滑圆头,钢架的另一端与钢管的外圆周表面固接,调节杆插装在钢管内,钢管的侧壁上设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设有顶丝,调节杆通过顶丝与钢管固接,调节杆的杆体上沿轴向方向设有刻度,螺杆的轴线与调节杆的轴线共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包含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加工车体前桥孔时同轴度及孔大小不精确的问题,实现了在不撤镗杆保证从而保证孔同轴度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的测量孔径,保证测量的孔的精度在微米以内,正确的上刀量,从而能够保证孔径的精度,使产品的合格率提高到98%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内径测量器具包括钢架1、钢套2、钢管3、螺杆4和调节杆7,钢架1为圆弧状,钢架1的一端与钢套2的外圆周表面固接,螺杆4插装在钢套2内,螺杆4通过紧固螺栓5与钢套2螺纹连接,螺杆4的杆头设置在钢架1的外侧,螺杆4的杆体上沿轴向方向设有刻度,螺杆4的杆头为光滑圆头,钢架1的另一端与钢管3的外圆周表面固接,调节杆7插装在钢管3内,钢管3的侧壁上设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设有顶丝6,调节杆7通过顶丝6与钢管3固接,调节杆7的杆体上沿轴向方向设有刻度,螺杆4的轴线与调节杆7的轴线共线。
如此设计将内径测量器具放置在待测孔内,通过调节螺杆4和调节杆7,可以使测量范围增大或缩小,从而准确的测量出孔径的大小。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内径测量器具还包括百分表9,百分表9的测针平行设置在调节杆7的下方,百分表9通过卡子8与调节杆7固接。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如此设计可以增大内径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同时利用百分表9进行测量,可以使测量的精度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钢架1是厚度为4mm~5mm的钢板制作的钢架1。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螺杆4上杆头的圆头表面光洁度为1.6。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如此设计使螺杆4的杆头与待测孔的内壁点接触,杆头上圆头的光洁度保证了测量时的准确度,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
工作原理
测量时,首先从图纸中确认加工工件的尺寸大小,选择出能够测量这个孔相应大小的适合的螺杆4,对好螺杆4的标准尺寸,将螺杆4插装在钢架1一端上的钢套2中,用紧固螺栓5固定,钢架1的另一端插入调节杆7,通过顶丝6定位,读取螺杆4和调节杆7上的度数,从而获得测量结果。当测量范围较大时,通过卡子8在调节杆7上固接百分表9,通过读取螺杆4、调节杆7和百分表9的度数,来获得测量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11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玻璃手工整形机
- 下一篇:一种酵母废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