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简易洗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4594.1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0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周海英;李宏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海英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552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易 洗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洗胃装置,属于医疗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洗胃是指将一定成分的液体灌入胃腔内,混和胃内容物后再抽出,如此反复多次。其目的是为了清除胃内未被吸收的毒物或清洁胃腔,临床上用以胃部手术、检查前准备。对于急性中毒如短时间内吞服有机磷、无机磷、生物碱、巴比妥类药物等,洗胃是一项重要的抢救措施。洗胃术多用于急性中毒,要求吐出一个“快”字,因为延误时间则毒物吸收增多,会危机生命,因此要争取时间,分秒必争,迅速准备物品,立即实施洗胃术,现有的洗胃机造价高昂,普通医院无法配备足量的洗胃机,普及起来比较困难,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同时由于多人共用一台洗胃机,还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利于普及的简易洗胃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简易洗胃装置,包括三通阀门,胃管连接三通阀门的进口,洗胃液管一端连接三通阀门的换向口,出液管一端连接三通阀门的出口,洗胃液管另一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袋,出液管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瓶,负压吸引瓶内设一次性负压吸引袋,负压吸引瓶上设气压计,胃管、洗胃液管及出液管均为一次性医用材料,一次性灌肠袋和一次性负压吸引带上均设置刻度。
气压计压力范围为0.02-0.04Mpa,显示更精确。
工作原理及过程:
工作时,先将一次性负压吸引袋放入负压吸引瓶中,密封后抽真空,然后连接出液管,将胃管从口或鼻腔插入病人胃内,拧动三通阀门,使三通阀门的出口和进口连通,换向口关闭,胃内残渣在负压吸引瓶的负压下沿胃管被吸入负压吸引瓶,残渣吸完后拧动三通阀门,使换向口和进口连通,出口关闭,此时一次性灌肠袋内的洗胃液沿胃管进入胃部,对胃内进行灌洗,然后再次拧动三通阀门,使三通阀门的出口和进口连通,换向口关闭,胃内残留的残渣及清洗后的洗胃液在负压吸引瓶的负压下沿胃管被吸入负压吸引瓶,如此重复上述过程,对胃部反复灌洗,直至将残留在胃内的有毒物质清洗干净,可通过观察一次性灌肠袋和一次性负压吸引带上的刻度来观察每次洗胃液的入出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简易洗胃装置,结构简单,只需要拧动三通阀门即可实现洗胃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即使普通人也可轻松使用,造价低廉,利于普及,即使没有洗胃机也可快速实现洗胃,争取了治疗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一次性灌肠袋;2、洗胃液管;3、出液管;4、气压计;5、负压吸引瓶;6、三通阀门;7、一次性负压吸引袋;8、胃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简易洗胃装置,包括三通阀门6,胃管8连接三通阀门6的进口,洗胃液管2一端连接三通阀门6的换向口,出液管3一端连接三通阀门6的出口,洗胃液管2另一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袋1,出液管3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瓶5,负压吸引瓶5内设一次性负压吸引袋7,负压吸引瓶5上设气压计4,胃管8、洗胃液管2及出液管3均为一次性医用材料,一次性灌肠袋1和一次性负压吸引带上均设置刻度。
工作原理及过程:
工作时,先将一次性负压吸引袋7放入负压吸引瓶5中,密封后抽真空,然后连接出液管3,将胃管8从口或鼻腔插入病人胃内,拧动三通阀门6,使三通阀门6的出口和进口连通,换向口关闭,胃内残渣在负压吸引瓶5的负压下沿胃管8被吸入负压吸引瓶5,残渣吸完后拧动三通阀门6,使换向口和进口连通,出口关闭,此时一次性灌肠袋1内的洗胃液沿胃管8进入胃部,对胃内进行灌洗,然后再次拧动三通阀门6,使三通阀门6的出口和进口连通,换向口关闭,胃内残留的残渣及清洗后的洗胃液在负压吸引瓶5的负压下沿胃管8被吸入负压吸引瓶5,如此重复上述过程,对胃部反复灌洗,直至将残留在胃内的有毒物质清洗干净,可通过观察一次性灌肠袋1和一次性负压吸引带上的刻度来观察每次洗胃液的入出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海英,未经周海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45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