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双极化基站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9843.6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7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褚庆昕;罗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3/08;H01Q21/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极化 基站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站天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分集技术克服复杂环境中的信号衰落,改善通信质量。其中,运用双极化天线的极化分集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分集方式。
双极化天线应该具有良好的正交极化特性,即在±60°的扇形服务区内,交叉极化方向图所表现的电平应该比相应角度上的主极化方向所表现的电平有明显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别集交叉极化比。显而易见,交叉极化比越大,两信号的相关性越小,分集效果越好。
现在天线公司调节交叉极化比通常是依靠仿真软件去“调”或者是“凑”,缺乏理论的分析指导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双极化基站天线的交叉比,提供一种改进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金属地板、辐射体及馈电部分,还包括四根金属条,所述四根金属条在同一水平面构成方形,所述方形的边长为中心频率的一个波长,所述方形的中心点距离金属地板垂直距离为天线中心频率四分之一波长,所述辐射体的中心点与方形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
还包括微带基片,所述四根金属条及辐射体印刷在微带基片上。
所述每根金属条长为天线中心频率的二分之一波长,宽度在0.1-100毫米。
设置四根金属条,所述四根金属条在同一平面构成方形,增加四个正交平行的寄生单元,实现交叉比改善。
所述方形的边长为中心频率的一个波长,所述方形的中心点距离金属地板垂直距离为天线中心频率四分之一波长,所述辐射体的中心点与方形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
每根金属条长为天线中心频率的二分之一波长,宽度在0.1-10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明显的改善±45°双极化基站天线的交叉极化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图2中寄生电流的影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天线的两个端口的仿真与测试驻波比;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天线的两个端口的隔离度;
图6(a)、(c)、(e)是改进后天线的第一端口分别在1.7GHz、2.2GHz及2.7GHz仿真与测试的辐射方向图,图6(b)、(d)、(f)是改进后天线的第二端口分别在1.7GHz、2.2GHz及2.7GHz仿真与测试的辐射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本实施例采用的±45°双极化基站天线。
如图1所示,一种改进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金属地板3、辐射体2、馈电部分及四根金属条11-14,所述金属条为细长型,四根金属条11-14在同一水平面构成方形实现四个寄生电流,相邻金属条可以接触或不接触,所述方形的边长为天线中心频率的一个波长,所述方形的中心点距离金属地板垂直距离为天线中心频率四分之一波长,所述辐射体的中心点与方形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包括中心点重合),四根金属条由相同或不同材料制成,其长短可以控制寄生电流的幅度。
每根金属条长为天线中心频率的二分之一波长,宽度在0.1-100毫米,优选1-1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交叉极化比是主极化结构天线与交叉极化接收天线接收到的能量比。
被测天线在XY平面,于X轴的夹角为主极化接收天线和交叉极化接收天线在同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平行于XY平面。当天线测试的时候,被测天线绕X轴转动。转动的角度是Theta(θ)。θ=0°时,被测天线平行于主极化接收天线。
φ取不同的值的时候的交叉极化如表1所示,当φ=45°是,在轴向,被测天线与主极化接收天线平行,垂直于交叉极化接收天线,因此交叉极化比在轴向很大。但是在±60°,被测天线既不平行于主极化接收天线,也不垂直于交叉极化接收天线,所以交叉极化比小于10dB。当φ变大时,交叉极化比在轴向变小,在±60°变大。当φ小于45°时,所有角度交叉极化比都变差。可以看出,一个电流很难在所有角度都实现满足指标的交叉极化比。为了实现高交叉极化比,应该引进更多的电流。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98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的绝缘端盖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微电机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