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越野车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2431.8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3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军;周辉;宋伟志;马福贵;李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苗强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越野车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特别涉及一种越野车消声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噪声危害范围日益扩大,能源使用成本越来越高,交通噪声成为当前城市环境噪声中最主要的噪声源,排气噪声是汽车及其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而采用消声器是控制排气噪声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降噪手段,在我国越野汽车在市场上占有率比较高。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依赖于采用一般扩张腔结构,声波从主腔体壁直接辐射到外界,直接导致噪声大部分直接传播至外界,造成噪声污染。
现实生活中,越野车具有强有力的发动机,功率较大,现有的排气消声器,压力损失大,不能满足其需要,消声效果不佳,并不能有效阻止汽车发动机噪声声波对外界的辐射,减轻噪声的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越野车消声器,针对大功率的越野车设计,有效消除或减少越野车排气噪声,减轻噪声的环境污染,同时其压力损失小,动力强劲,结构简单紧凑;从而保证了发动机的强劲动力。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越野车消声器,包括主腔体、进气管、排气管和中间管,所述主腔体由腔壁、前端盖和后端盖围成;主腔体内所设前隔板和后隔板将主腔体分为前腔、中腔和后腔;所述排气管依次贯穿中腔和后腔,其进气口端位于前腔内,且该端口呈喇叭口状,排气管的排气口端设有两个伸出后端盖的分支管,两个分支管向平行,且每个分支管均具有排气口;所述进气管贯穿前腔并伸入到中腔内,其处于前腔的部分设有穿孔,且其中部的穿孔率大于两端;所述中间管贯穿中腔,且其前端口位于前腔内,后端封闭,中间管处于中腔内的管壁上至少有一个直径为10-12mm的穿孔。
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端连接有法兰盘。
所述腔壁、前端盖和后端盖为为双层设置,内外两层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前隔板上设有气孔,气孔的直径为6-12mm,气孔率为13-15%,前隔板5内有吸声材料。
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周围有直角翻边。
所述排气管处于后腔的部分设有通孔。
所述的两个分支管通过两个斜管连接至排气管。
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越野车消声器,针对大功率的越野车设计, 渐缩穿孔式进气管的出气口、双出口式排气管的进气口分别采用渐缩和渐扩形状,可以减少消声器内气流再生噪声的产生,进一步降低噪声;渐缩穿孔式进气管上在前腔分布部分的穿孔率分布呈由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穿孔部分可以起到降低压力损失,流场数值分析和试验表明,这样的结构能显著减少消声器内部气流的扰动,降低流动损失,从而减少压力损失,约减少8%的压力损失,具有双出口管结构的出口管进一步显著降低消声器的压力损失,约减少7%的压力损失,使排气更加通畅,从而可以降低发动机功率损失,提高发动机动力,满足越野车大排量,动力要求足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越野车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越野车消声器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渐缩穿孔式进气管2在穿孔管处的局部图;
图中标记是:1、主腔体,11、腔壁,12、前端盖,13、后端盖,14、前腔,15、中腔,16、后腔,2、进气管,21法兰盘,22、渐扩口,3、排气管, 4、中间管,5、前隔板,6、后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越野车消声器,包括主腔体、进气管、排气管和中间管,所述主腔体由腔壁、前端盖和后端盖围成;主腔体内所设前隔板和后隔板将主腔体分为前腔、中腔和后腔;所述排气管3依次贯穿中腔15和后腔16,其进气口端位于前腔14内,且该端口呈喇叭口状,排气管3的排气口端设有两个伸出后端盖13的分支管,两个分支管向平行,且每个分支管均具有排气口;所述进气管2贯穿前腔14并伸入到中腔15内,其处于前腔14的部分设有穿孔,且其中部的穿孔率大于两端;所述中间管4贯穿中腔15,且其前端口位于前腔14内,后端封闭,中间管4处于中腔15内的管壁上至少有一个直径为10-12mm的穿孔。
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端连接有法兰盘。
所述腔壁、前端盖和后端盖为为双层设置,内外两层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前隔板5上设有气孔,气孔的直径为6-12mm,气孔率为13-15%,前隔板5内有吸声材料。
所述前隔板5和后隔板6周围有直角翻边。
所述排气管3处于后腔16的部分设有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24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