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阻尼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32588.0 | 申请日: | 2014-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5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姜勇;吕继超;王万里;邹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2 | 分类号: | F16F1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阻尼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尼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阻尼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些产品中需要减缓两个部件(固定件和转动件)的相对转动,使其在预定速度下维持转动时通常需要增加阻尼结构。常见的情况有汽车的扶手箱盖,当打开锁扣时,箱盖会在弹簧作用下自动打开,这时阻尼结构能防止箱盖猛地弹开;当松开制动机构时,阻尼结构能防止箱盖在自身重量和/弹簧拉力作用下急剧关闭。
但是,上述阻尼往往只具备减缓作用,而无法控制转动件在任意位置悬停。
专利JP 200923575中公开了一种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从里到外依次包括弹簧钢制成的夹持件、塑料摩擦片和转轴。其中夹持件和摩擦片之间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以及调节夹紧力,转轴和塑料摩擦片之间产生摩擦力。
专利CN 201320296282.5中也公开了一种阻尼结构,该阻尼结构从里到外依次包括不锈钢或金属锰制成的金属箍、塑料摩擦套和转轴。其中金属箍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到固定件上以及调节夹紧力。转轴具有腰形横截面,并且与摩擦套上扁孔相匹配。摩擦套和金属箍之间产生摩擦力。
以上两个专利,虽然都可以起到悬停作用,但由于阻尼结构中起到作用的金属夹持件多采用钢或锰材料,通过铸造、冲压、折弯等工艺进行成型,但是这样成型的夹持件具有以下缺陷:1)铸造制得的夹持件虽然可以保证厚度,但是这种工艺精度低,公差大约为±1mm以上,如果要保证夹持件较高的配合精度则需进行二次加工,进而使得成本升高,工艺复杂;2)传统铸造、冲压、折弯的金属件不能消除应力,因此夹持件带有内部塑性变形冲应力,要求螺栓和螺母先克服内部塑性变形冲应力后,才能调节夹紧力。而内部塑性变形冲应力是不稳定的,所以也就导致螺栓和螺母调节夹紧力不稳定。3)压、折弯成型制得的夹持件回弹公差只能控制到±0.5mm,而且冲压成型的夹持件一方面厚度较薄,受挤压时容易变形,折弯后由于自身回弹力的不稳定性,螺栓和螺母的紧固扭矩无法稳定;另一方面,厚度统一,无法局部加厚来增加强度与稳定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稳定地实现任意角度的悬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阻尼结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阻尼结构无法稳定地实现任意角度悬停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新型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轴向延伸的轴套,以及依次套设于所述轴套外部的摩擦片和金属箍,所述摩擦片包括与所述轴套配合的第一C形部和从所述第一C形部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所述金属箍是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包括与所述摩擦片的所述第一C形部配合的第二C形部和从所述第二C形部的两边缘相互平行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所述金属箍与摩擦片之间的压紧力通过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紧固件调节,进而间接调节摩擦片与轴套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轴套与所述摩擦片之间形成摩擦面。
优选地,所述摩擦片由聚甲醛塑料制成。
所述轴套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轴套的表面为镀铬层。
所述轴套从所述摩擦片和金属箍伸出的部分具有腰形横截面,用于与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转动件配合连接。
所述轴套是空心结构,所述阻尼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轴套的轴销。
所述紧固件包括配合使用的螺栓和防松螺母。
所述轴销与轴套之间保留0.04-0.06mm的间隙,可防止轴销与轴套之间产生异响。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优选还具有贯穿设置的装配孔,通过常规固定方式如螺钉将所述阻尼结构连接到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元件上;或者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不具有装配孔,直接将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插入待安装所述阻尼结构的元件上即可。
其中,金属箍是一种铝合金或铜合金挤出件。传统工艺中,挤出成型是采用挤出机将高分子聚合物,如PS/PMMA/PC等等热塑性聚合物通过挤出机螺杆搅拌混匀进而通过模具将其成型的一种方式,挤出成型的模具较简单,成型截面单一,能够提高挤出成型件的尺寸精度,降低废品率。而铝合金或铜合金的熔点较低,正好可以满足挤出工艺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32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