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脉诊信号传感器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6972.6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3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希林;金伟;张艳;辛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肖健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传感器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脉诊信号传感器探头。
背景技术
目前,脉诊主要是通过按触人体腕部的桡动脉,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
近些年来,由于西医在国内的盛行,加之传统上中医过度依赖于老中医医生,使得中医曾一度被忽视甚至被排斥,而随着中医工作者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近几年中医也开始得到发展与进步,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后,中医又开始从理论上和诊断方法上得到长足发展。
在临床实践中,当医生为病人切脉时,脉搏的搏动会刺激触觉小体,由触觉小体进行能量转换,把物理刺激转换成神经电信号,经由感觉神经传输给神经中枢大脑形成触觉,再结合相关医学知识从而形成各种脉象。这一过程中由于触觉的形成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脉象的描述中都存在着很多主观的内容。因此,传统中医脉诊均与医生的感官知觉不可分割,这就造成了对病情没有一个客观标准的评价和定义,大大限制了中医脉诊的推广和认可。
医生手指进行脉诊的生理学基础是,手指指面有大量的触觉小体,当手指压在动脉上时,脉搏的搏动会剌激触觉小体,形成各种脉象。触觉小体又称麦氏小体,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的结缔组织中,尤以触觉灵敏的口唇、指尖、颜面等处分布密度最高。小体呈圆柱形,与表皮相垂直,长约100 微米,宽约30 微米,有结缔组织被囊包裹在外,中心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触觉细胞)。触觉小体的机能为感受触觉,相当于压力传感器。
当前脉诊传感器分为压力传感器和触力传感器两类,触力传感器本质上仍为压力传感器,但由于其与皮肤接触面积非常小(常为点状,类似于人的触觉传感器而命名)能够测量沿血管径向的细微信号差异。两类传感器相比较,压力传感器受操作影响较小,但由于接触面大,信号细节采集能力弱;触力传感器能提供更多的脉搏信息,但受操作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量准确,灵敏度高的脉诊信号传感器探头。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脉诊信号传感器探头,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面上
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上平行跨设有若干根带布拉格光栅的光纤,底座中部设置有若干上下贯穿的通孔,通孔与光纤一一相对,每个通孔内均穿有一根探针,所述探针的顶部与通孔顶部平齐,探针的底部固定在光纤上。
上述底座的顶面中部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三个直线并排的通孔,凹槽的开口上平行跨设有三根带布拉格光栅的光纤,穿在三个通孔内的三个探针底部分别对应顶在三根光纤中部上。
上述通孔的中部向内收缩,通孔收缩处的内径小于通孔两端的内径。
上述探针底部与凹槽开口上的光纤中部相接触,布拉格光栅设置在探针
与光纤固定处一侧的光纤上。
上述探针的直径为1mm。
上述通孔中部收缩处的内径为1mm,通孔两端的内径为2mm。
上述凸台的顶部设置有硅胶垫,凸台的宽为5-8mm,长为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光纤布拉格光栅作为传感核心器件,探头与皮肤接触面积非常小,近似为点状,类似于人的触觉传感器,通过光纤布拉格布拉格光栅反射谱的中心波长位移量计算出脉搏搏动的压力信息及轴向振动信息。为后期的脉象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多有效信息,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便捷。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探针正常状态下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探针下压状态下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探针,3凸台,4通孔,5光纤,6布拉格光栅,7硅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未经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69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