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绝缘套管的提前放电引雷针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8731.3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8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新;黄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华淼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绝缘 套管 提前 放电 引雷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绝缘套管的提前放电引雷针。
背景技术
避雷针主要由避雷针针体引下线及接地极构成,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自身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将雷击放电引到避雷针上,再通过下引线和接地极将雷电流消散至大地,从而保护它下面或周围建筑物不遭受雷击。避雷针随着高度的增加,保护的有效性降低,绕击被保护物的概率增加,甚至存在所谓“负保护”效应。
大量的研究及实践证明,一根垂直避雷针无法获得一个肯定的安全保护区。例如,1964年7月沈阳某微波站遭到雷击,雷击点发生在距避雷针顶部下面4m的地方;莫斯科537m高的电视塔,雷曾绕击塔下的200m的塔身,甚至打到离塔水平距离150m的地面上。现行规程中的保护范围可以说是用来决定避雷针高度与数目的工程方法,雷绕开避雷针而直接击在被保护物上的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大量经验表明,避雷针的绕击率大约在1%左右,可见使用避雷针时被保护物的危险性还是很大的。
避雷针把雷引到自身的顶部后,其强大的雷电流在入地时,如果接地电阻和引下线的阻抗过高或是避雷针对保护物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会形成高电压,造成避雷针及引下线对保护物的反击。我国过电压规程规定,避雷针对被保护物的空间距离SK≥5m,避雷针对保护物的接地装置间的地中距离Sa≥3m。实际上绝大多数现场应用是难以实现的,各种电力线、电话线、广播线、天线对避雷针及引下线的距离过近易发生绝缘击穿而损坏;另一方面,有些装置避雷针的接地网腐蚀严重,其电阻高达几十欧(规程要求≤10Ω),这也会造成反击。当避雷针附近有一开口的金属环(如房屋的钢筋没焊好或其它原因造成开口),在开口处会产生电磁感应过电压,使开口处产生火花放电,造成易燃品起火,特别是油库、液化气库、火药库等起火爆炸。此外,还会产生静电感应过电压。
由于传统避雷针在防雷中有以上种种防不胜防的问题,所以传统避雷针不适宜用来保护易燃、易爆品及弱电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绝缘套管的提前放电引雷针,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能可靠地引发上行雷闪放电,达到保护各类被保护对象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一种带绝缘套管的提前放电引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状布置的引雷针本体以及安装引雷针的法兰盘,引雷针安装在法兰盘上设置的主放电间隙模块上,引雷针本体的上部外围设置有均压环,均压环通过法兰盘上设置的倾斜布置的第一连接杆进行支撑固定,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与引雷针本体间通过横状布置的第二连接杆进行连接,第一连接杆的下端安装在法兰盘上设置的副放电间隙模块上,第一、二连接杆均沿引雷针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避雷针本体的顶端套设有一绝缘套管,绝缘套管的顶端处于封堵状。
详细的技术方案为:
法兰盘安装在升降支架上,绝缘套管的下端延伸设置至均压环的下方,均压环沿铅垂方向间隔设置,各均压环的下方分别设置第二连接杆,绝缘套管上设置安装底座,第二连接杆的里端固定在安装底座上,绝缘套管由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制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上述提前放电引雷针,通过在引雷针底部设置放电间隙模块减少雷击时的电流幅值,将一个瞬变的放电过程变成一个放电时间较长的过程,使雷击引起反击和电磁干扰的问题得到极大的缓和,同时,引雷针顶部采用两个均压环,均匀电场,减少电晕的产生,另外,引雷针针头加装具有强极性的绝缘套管,以增加引雷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3为不同情况下引雷针针头处的电场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华淼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华淼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87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