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给水预处理的斜管沉砂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9930.6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3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田启平;钟伟尧;傅德龙;刘土发;刘敏;吴晓峰;朱勤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水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给水 预处理 斜管沉砂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给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给水预处理的斜管沉砂池。
背景技术
现给水和污水预处理除砂均采用沉砂池。沉砂池一般以重力分离为基础,用来去除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物,减少砂粒对管道、水泵叶轮的磨损;减少对初沉池污泥刮板的磨损;减少对后续生化处理及污泥处理的影响。
现有的沉砂池以旋流沉砂池为主,多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以去除较大粒径的砂粒。一般由减速器、叶轮、空气提升泵、管路、沉砂池组成;斜管沉淀池多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以去除较细小的污泥颗粒。用水领域使用旋流沉砂池除砂,由于原水中砂粒颗粒较小,含量较少,导致去除效果不明显,并且存在结构复杂,设备检修不便等缺点;若使用斜管沉淀池除砂,需要取较小的表面负荷和较长水力停留时间,导致系统投资和占地面积较大。所以用于给水预处理除砂采用单一的旋流沉砂池或斜管沉淀池均有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给水预处理的斜管沉砂池,将运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旋流沉砂池和斜管沉淀池进行有机结合,并调整斜管管径设计,用于给水除砂预处理,既提高了沉淀效果,也提升了表面负荷,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护简便、运行效果稳定、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一种斜管沉砂池,包括斜管沉砂池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绕斜管沉砂池主体的进水主管,连接斜管沉砂池主体与进水主管的进水支管,设置于斜管沉砂池主体内的整流墙、斜管沉淀区、出水堰板、出水口、气洗系统和排砂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整流墙为环形,设置于进水支管进水口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斜管沉淀区设有斜管填料,斜管孔径为80~160mm。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给水预处理的斜管沉砂池,通过系统中各个单元的运作,能够实现快速高效沉砂。特别是设置了12根进水支管,可以均匀地从斜管沉砂池四周进水,并通过设置整流墙有效控制了水池内流速分布的均匀性,使得水池圆周上各断面的布水趋于一致,有效提高了沉淀效果。所述斜管沉淀区设有斜管填料,既提高了沉淀效果,也提升了表面负荷,使出水水质更好,占地面积更小。所述斜管沉砂池斜管的孔径为80~160mm,与水平面的角度在60~70°之间,不易堵塞、沉淀效果好。若孔径过小容易导致斜管堵塞、降低斜管使用寿命等问题,若孔径过大容易导致去除效率下降。同时,设置气洗系统,定期进行冲洗,以清除斜管表面积累的污染物,保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斜管沉砂池A-A剖面图。
其中:1-斜管沉砂池主体;2-进水主管;3-进水支管;4-整流墙;5-斜管沉淀区;6-出水堰板;7-出水口;8-气洗系统;9-排砂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原水从进水主管2通过进水支管3呈环形均匀流入斜管沉砂池,在整流墙4的作用下均匀向下流动,再向上呈环形流至斜管沉淀区5,斜管沉淀区5设有斜管填料以强化固液分离效果,固相经重力沉降至下部集砂区,定期从排砂系统9排出,液相上流至出水区经出水堰板6溢流至出水口7进入后续处理工艺。定期开启气洗系统8对斜管进行冲洗,保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水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水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99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ED射灯
- 下一篇:一种可实现极坐标定位的建筑用3D打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