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回收循环工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1598.7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3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潘丰;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回收 循环 工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机废气回收的吸附、脱附、再生循环工作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废气是涂布生产、油漆涂料生产、制药、印刷、造纸、纺织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所排放的最常见的污染物。这些有机废气多数具有毒性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均具有危害。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有机废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研究有机废气的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有机废气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机废气的吸附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对于高浓度废气不能处理到达标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附率高、处理效果好的有机废气回收罐循环工作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废气回收循环工作装置包括除尘降温箱、引风机、四个吸附罐、冷凝器、分离箱、切换阀门和四根公用管路。
吸附罐共有4个,每个吸附罐经四个切换阀门(进气风门、排气风门、进蒸汽阀门、有机废液排放阀门)分别连到四根公用管路(有机废气进气管、净化后的废气排气管、过热蒸汽管、有机废液排放管)上,经过阀门的切换完成吸附、脱附、再生的连续循环工作过程。
有机废气回收吸附罐循环工作过程为:有机废气经过除尘降温后,被风机吸入吸附罐内,由固定床内的活性炭对其进行吸附,当吸附饱和时,将过热蒸汽通入吸附罐进行脱附,脱附完后,对吸附罐排汽,进行再生,脱附产物经过冷凝后进入分离箱,分离后得到有机溶剂。此吸附、脱附、再生过程是连续的循环过程,每个吸附罐在不同工作时段,分别处于吸附、脱附、再生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通过各个吸附罐之间的工作配合有效的提高了吸附率,解决了传统有机废气回收装置中吸附罐各自独立工作导致的有机溶剂回收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有机废气回收循环工作装置图。
附图1中编号1~4是吸附罐、编号5是过热蒸汽、编号6是净化后的废气、编号7是有机废气、编号8是除尘降温箱、编号9是风机、编号10是冷凝器、编号11是分离箱、编号12是有机溶剂储存罐、编号13~16是进气风门、编号17~20是排气风门、编号21~24是进蒸汽阀门、编号25~28是有机废液排放阀门。
图2是吸附罐结构图
附图2中编号1是吸附罐、编号2是进气上盖、编号3是气缸、编号4是进气门盖、编号5是进气口筒体、编号6是进气口、编号7是密封面、编号8是活性炭、编号9是排气上盖、编号10是气缸、编号11是排气门盖、编号12是进气口筒体、编号13是排气口、编号14是有机废气、编号15是净化后的废气、编号16是进蒸汽阀门、编号17是有机废液排放阀门、编号18是过热蒸汽、编号19是有机废液。
图3是有机废气回收吸附罐循环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机废气经过除尘降温后,被风机引入吸附罐内,在吸附罐内有机废气穿过活性炭纤维,有机溶剂被活性炭纤维吸附,净化后的气体由吸附罐顶部排出。当吸附罐吸附饱和后进入脱附过程,将过热蒸汽通入吸附罐内进行脱附,脱附完成后,对吸附罐排汽,进行再生;脱附产物进入冷凝器中,经过冷凝后的有机溶剂和水蒸汽混合物进入分离箱中,分离后得到有机溶剂。
吸附、脱附、再生过程实际上是连续的循环过程,当吸附罐1、2、3处于吸附状态时,吸附罐4处于脱附状态,下一个工作状态时吸附罐2、3、4处于吸附状态,而吸附罐1处于脱附状态,如此循环下去,从而完成有机废气的循环回收过程。处于吸附状态的罐的进气风门、排气风门打开,进蒸汽阀门、有机废液排放阀门关闭;处于脱附状态的罐的进气风门、排气风门关闭,进蒸汽阀门、有机废液排放阀门打开。由于脱附时间小于吸附时间,脱附结束后此罐就处于再生状态。每个吸附罐在不同工作时段,分别处于吸附、脱附、再生状态,通过各个吸附罐之间的工作配合有效的提高了吸附效率。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15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药学用具
- 下一篇:一种节能冰火水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