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除接头过热的线夹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6154.2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8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亳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58 | 分类号: | H01R4/58;H01R11/11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接头 过热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消除线头过热的线夹设备。
背景技术
今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用电量明显增加,且对供电的可靠性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为保证连续可靠供电,必须保证电网输配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才能保证用电客户连续可靠供电。但是,电网输配电设备数量直线上升,设备巡视和检修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用电负荷增加,设备载流量逐步加大,在设备连接薄弱环节的故障次数,也逐渐增多;设备连接部位生产工艺和施工质量等缺陷,也降低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经研究发现,电力输电线路接头部位过热是线路故障的一大主要因素,而接头部位过热主要是由于线夹接触面相对不够导致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接触面积大,螺丝固定牢靠且安装方便的设备线夹,以消除输电线路接头部位过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消除接头过热的线夹设备,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一对线夹和一对O型导流环,所述线夹包括一扁平的具有连接固定孔的连接端,其中一只线夹的连接端下表面设有导槽,另一只线夹的上表面设有与导槽间隙配合的凸起;所述的一对O型导流环并列套压在两线夹连接端外,并设有对应于线夹连接固定孔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结构特点还在于:
所述导槽的横断面为大于二分之一圆的圆弧面,所述凸起为与导槽相匹配的球体。
所述导槽的横断面为倒梯形,所述纵向为与导槽相匹配的梯形。
所述导槽为多条,所述凸起与导槽条数相同。
所述导槽和凸起为横向或纵向。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为了增加接头接触面积,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对O型导流环套压,方便的操作人员的安装,且有利散热,接触紧密,而通过线夹接触面设置导槽和凸起结构,也进一步增加了接触面积,消除因线夹接头发热而导致的线路故障,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导槽采用大于二分之一圆的圆弧面或倒梯形,而凸起采用与之对应的球体和梯形时,可以让线夹自身进行上下锁死定位,若采用横向导槽和凸起,则可以进一步横向锁死定位,使安装在线夹上的螺栓不易松动,保证线夹的连接端牢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夹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O型导流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夹设备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是设有圆弧形导槽和球体凸起的线夹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设有倒梯形导槽和梯形凸起的线夹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1、线夹一;12、线夹二;101、102连接端、1011连接固定孔、1012导槽、1013凸起;2、O型导流环;201、通孔。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线夹设备,包括线夹一11、线夹二12、一对O型导流环2,线夹包括一扁平的具有连接固定孔1011的连接端101,其中线夹一的连接端下表面设有导槽1012,线夹二的上表面设有与导槽间隙配合的凸起1013;所述的一对O型导流环2并列套压在两线夹连接端101外,并设有对应于线夹连接固定孔的通孔201。
所述导槽的横断面为大于二分之一圆的圆弧面或倒梯形,凸起为与导槽相匹配的球体或梯形,从而保证线夹一和线夹二可以通过导槽和凸起进行上下定位。
具体实施时,导槽可设为多条,可以是横向或竖向设置,凸起与导槽条数相同,方向与导槽对应。
线夹设备的连接方式为:首先在设备线夹连接端处套上一对导流环2,然后将线夹一和线夹二匹配对接,最后通过螺栓穿过导流环通孔及设备线夹上的连接固定孔固定连接两个线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亳州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亳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61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