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皮肤针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6940.2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2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泓;许明;艾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李弘 |
地址: | 410208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皮肤针。
背景技术
皮肤针疗法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治疗方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素问·皮肤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肤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予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皮肤针疗法的理论依据就是经络学说中的皮部理论,人体皮部是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对机体有保卫的作用,同时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皮肤针疗法就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皮肤或腧穴,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即通过针刺刺激神经末梢,激活神经元,使其恢复正常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皮肤针疗法现多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青少年近视、感冒头痛、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痛、皮肤麻木、腰肌劳损、失眠、高血压、痛经、脱发、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小儿麻痹以及多种皮肤病。其疗效在临床上也得到了验证。
现有的皮肤针主要有嵌入有金属针的锥头和手柄组成,存在有不足:
首先,目前临床上进行皮肤针疗时,医务人员通常将皮肤针的手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手柄,锥头上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反复进行。这种纯靠医护人员手工操作,非常的费时且费力。
其次,皮肤针治疗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且为保证扣刺部位准确,针身不能出现左右晃动,握针不能过紧或过松,叩打的强度也要根据病情体质部位选择轻、中、重 三种不同的手法。运针的力度、破皮深度及扣刺频率等,只能靠医务人员在长期的执业中不断积累经验和训练,难以量化分析,非常不利于经验交流及传承。
再有,现有的皮肤针没有故结合机电科技及现代理疗技术。仅仅通过针刺完成止痛或防治疾病,效果有限。
为此,人们也做了不少改进的努力。公开于1990年9月26日的公告号为CN206261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皮肤针。通过在锤头内设有微型电机和一个装在电机轴上的凸轮,与若干根采用弹簧,作用于上下移动金属针所构成的凸轮机构,实现电动叩刺代替人工扣刺。该种装置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带来的费时费力的不足,但也存在无法控制运针的力度、破皮深度及扣刺频率。且以及微型电机作为驱动力源,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扣刺,且可以控制扣刺运针的力度、破皮深度及扣刺频率,还可以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使刺激增强的皮肤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皮肤针,包括嵌入有金属针的锥头和手柄,所述的手柄内还设置有用以驱动锥头自动扣刺的驱动总成;
所述驱动总成包括线圈、一对永久磁铁和金属振片,所述线圈水平固定于手柄内,所述的一对永久磁铁互不接触且北极与南极上下相对地固定于手柄内,所述金属振片穿过线圈和一对永久磁铁间的间隙,一端连接所述的锥头,另一端通过铰链固定于所述的手柄中。
优选地,所述驱动总成还包括用于调节输入所述线圈的交流电频率的频率调节系统;
所述频率调节系统包括变频器、用于控制变频器频率的调节按钮。
优选地,所述的调节按钮包括60次/分钟、90次/分钟、120次/分钟扣刺频率的低、中、高三档。
优选地,锥头上设置有锥头柄,所述锥头柄的末端设置有通孔,锥头柄为长方体;
所述的振片与锤头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凹槽,所述的凹槽中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的规格参数与所述的通孔的规格参数相同;
所述的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锥头柄的末端的宽度。
连接时,所述锥头柄末端卡入振片的凹槽内,使锥头柄末端的通孔与振片的凹槽内的通孔对齐,用一个螺栓穿过所述锥头柄末端的通孔和凹槽内的通孔固定,再拧入螺母实现螺栓连接;再用两个强力夹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夹住振片与锥头柄的连接部分进行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锥头包括锥头本体,所述锥头本体中设置有莲蓬状的金属针盘,所述金属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上端嵌着单头针;
所述的手柄内还设置有用于输出微电流的疏密波调节器,使用时所述的疏密波调节器的负极输出端与所述锥头的单头针连接,正极输出端与患者穴位连接。
优选地,在手柄的尾部设置有用于散热的网状散热底盖(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未经湖南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69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