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充气式头位固定枕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8184.7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2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超;沈梅芬;张海英;王濯;刘巧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G7/07 | 分类号: | A61G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气式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气式、可帮助患者侧卧的头位固定枕。
背景技术
神经外科后颅窝肿瘤、颅底畸形、血肿等手术后,由于手术的一侧有切开的存在,所以通常认为不能让枕头触碰手术的部位,防止局部的感染或损伤,因此患者需要做健侧卧位。健侧卧位需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该种侧健卧位利于伤口引流和减少伤口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对术后或伤后有脑脊液耳漏的患者为了防止脑脊液逆流,则需患侧卧位。患侧卧位需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侧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该种患侧卧位可防止逆流性颅内感染。
临床上有些患者依从性差,不易固定,易影响其自身术后的康复。目前为解决上述问题,医方会使用自制米袋枕来固定侧卧头位,但该种自制米袋枕制作不易、患者使用舒适度也不高,又不方便更换,更重要的是不可调节固定枕的左右高度,起不到很理想的侧卧位的固定效果。
故迫切需要探寻一种能够调节左右高度从而帮助患者固定侧卧位的固定枕,来解决目前临床上的侧卧位难以固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调节左右高度从而帮助患者固定侧卧位的固定枕。
一种充气式头位固定枕,包括位于外部的保护套和位于保护套内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式头位固定枕的保护套为U字型,保护套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独立设置、独立使用的气囊装置,所述每一个独立气囊装置都包括充气气囊、贯穿保护套且与充气气囊连接的充气管以及设置在充气管前端充气孔处的气压塞,其中,所述充气管内设置有防止充气气囊漏气的单向挡片。
优选地,所述气囊装置为两个:第一气囊装置和第二气囊装置。
优选地,所述气囊装置以保护套的对称轴为对称轴,分别设置于所述对称轴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充气式固定枕采用两个独立的、左右设置的充气气囊,使得固定枕左右两侧的高度可以单独调整,并且根据患者需要侧卧位的方向调整每个气囊的高度,能够起到很好的体位固定作用;
2、本充气式固定枕能有效固定患者的侧卧体位,防止脑脊液逆流而导致的逆流性颅内感染,有利于患者伤口早期愈合,保证了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
3、本充气式固定枕有利于患者伤口尽早愈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轻医方的床位压力为更多患者服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软膏外置涂抹器的整体外观图;
其中:
1、保护套; 2、气囊装置; 3、充气气囊; 4、充气管;
5、气压塞。
具体实施方式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侧卧,以减轻伤口压力、减少伤口感染、防止由脑脊液逆流所引起的逆流性颅内感染。然而某些患者依从性差不易固定,目前临床上尚未提供一种能够很好地起到侧卧位固定效果的固定枕。针对该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调节左右高度从而帮助患者固定侧卧位的固定枕。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充气式头位固定枕,该充气式头位固定枕包括位于外部的保护套1和位于保护套1内的气囊装置2。本实用新型充气式头位固定枕中的保护套1为U字型,保护套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独立的气囊装置2。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采用设置两个气囊装置2的设计,为方便下方描述,定义两个气囊2分别为第一气囊装置和第二气囊装置,第一气囊装置设置在上述保护套内的左侧,第二气囊装置设置在上述保护套内的右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81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定时及手电功能车载太阳能空气净化器
- 下一篇:一种耐灼烧的新型输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