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连接缓冲块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4448.X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15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徐倩倩;陈静;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4/00 | 分类号: | B62D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连接 缓冲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连接缓冲块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连接缓冲块适合于非承载式车身结构,主要用于连接车身与车架,在整车中起缓冲、减震的作用。车身连接缓冲块由橡胶和金属骨架合成,属于汽车重要连接件,对汽车NVH性能、安全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现有车身连接缓冲块与紧固件的接触面积较小,缓冲块单位面积承受压强过大,导致出现缓冲块扭矩过多衰减的情况,因此,车身连接缓冲块与紧固件连接必须保证紧固状态,避免出现扭矩过度衰减以致连接松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连接缓冲块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车身连接缓冲块与紧固件的接触面积较小,缓冲块单位面积承受压强过大,导致出现缓冲块扭矩过度衰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缓冲块,用于通过连接螺栓分别与车身横梁和车架悬置支架连接,所述车身连接缓冲块包括:缓冲块本体以及螺栓垫片,所述车身连接缓冲块还包括:与所述缓冲块本体具有相同直径的开孔的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设置于所述缓冲块本体用于所述连接螺栓穿入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贴合面与所述缓冲块本体过盈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面与所述缓冲块本体通过铆接的方式过盈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面与所述螺栓垫片贴合,并通过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螺栓垫片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块本体用于所述连接螺栓穿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贴合面,且所述第二贴合面与所述车身横梁上的螺母盒螺接。
其中,所述缓冲块本体包括:金属骨架、位于所述金属骨架一侧的第一缓冲块以及位于所述金属骨架另一侧的第二缓冲块,且所述金属骨架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块以及所述第二缓冲块硫化连接。
其中,所述金属骨架上设置有螺孔,且所述金属骨架通过凸焊螺栓与所述车架悬置支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连接缓冲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连接缓冲块,在车身连接缓冲块的底面增加一贴合面,从而增大了车身连接缓冲块与紧固件的接触面积,该结构可以降低缓冲块扭矩衰减的范围,保证了缓冲块与紧固件连接的紧固状态,从而提升了车身连接缓冲块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紧固件的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车身以及车架的连接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缓冲块本体,2-第一贴合面,3-第二贴合面,4-第一缓冲块,5-第二缓冲块,6-金属骨架,7-连接螺栓,8-螺母盒,9-车身横梁,10-螺母,11-车架悬置支架,12-螺栓垫片,13-凸焊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现有车身连接缓冲块与紧固件的接触面积较小,缓冲块单位面积承受压强过大,导致出现缓冲块扭矩过度衰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连接缓冲块,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缓冲块本体1以及螺栓垫片12,车身连接缓冲块还包括:与缓冲块本体1具有相同直径的开孔的第一贴合面2,第一贴合面2设置于缓冲块本体1用于连接螺栓7穿入的一端,且第一贴合面2与缓冲块本体1通过铆接的方式过盈配合;第二贴合面3,第二贴合面3设置于缓冲块本体1用于连接螺栓7穿出的一端。
其中,缓冲块本体1包括:金属骨架6、位于金属骨架6一侧的第一缓冲块4以及位于金属骨架6另一侧的第二缓冲块5,且金属骨架6分别与第一缓冲块4以及第二缓冲块5硫化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缓冲块本体1用于连接螺栓7穿入的一端增加第一贴合面2,在装配过程中,第一贴合面2与螺栓垫片12贴合,并通过连接螺栓7与螺栓垫片12连接,增大了车身连接缓冲块与紧固件螺栓垫片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了出现缓冲块扭矩过度衰减的情况,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44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