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枪油气回收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6009.2 | 申请日: | 2014-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47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方;何茂林;刘忠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集良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46/5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21 | 代理人: | 方力平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枪 油气 回收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回收分离器,特别是一种单枪油气回收分离器,用于汽油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将油气挥发进行回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拥有量的迅速攀升,中国的石油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对国外原油进口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大,据统计,2004年国产原油和进口原油总量约2.9亿吨,其中光进口原油就达1.2亿吨。但汽油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油气挥发的问题尚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根据CARB(加利福尼亚空气资源协会)对加油站(没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检测表明,每销售1000加仑(合2952kg)的汽油会有0.84磅(0.38kg)的汽油从油罐中通过呼吸损耗,另有8.4磅(3.8kg)的汽油会在加油的过程中因挥发损耗。油罐区域内的油气排放量也很大: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汽油会排出0.21%的油气,储存天数越多,罐内油气体积与油液体积之比越大;如果200万吨油存放在利用率为50%的油罐内30010摄氏度,就会有55万多立方米(660吨)油气排放到大气中。
国内资料也表明,2003年全国消耗汽油5000万吨,运转、销过程中至少排放2.8亿立方米(34万吨)油气,油气挥发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亿人民币;而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国因油气挥发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人民币,油气挥发会产生大量高饱和浓度油气,如果碰到火星或静电就会发生爆炸,这对油罐区及加油站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现在一些闹市区的加油站开始安装带回收气装置的加油枪,虽然解决了给汽车加油端产生的油气挥发问题,但由于抽回的油气并没有经过回收处理,大多集中通过呼吸帽重新排出,所以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价格低,油气回收分离效果好,安装方便的一种单枪油气回收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单枪油气回收分离器,其特征是:至少包括:过滤器筒、进气接头和连接接头,过滤器筒内固定聚集过滤单元,过滤器筒两端通过上盖和下盖将聚集过滤单元封装在过滤器筒内,上盖连接进气接头,下盖连接连接接头;进气接头和连接接头在过滤器筒的两端,进气接头、过滤器筒、聚集过滤单元和连接接头构成第一过滤体;分离气液从进气接头的进气口进入,从连接接头排出。
所述的连接接头连接有变径接头,连接接头通过变径接头与三通接头连接;三通接头直通的两开口一个作为排气口,另一个通过连接管连接丝弦捕雾器,丝弦捕雾器构成第二过滤体;丝弦捕雾器出口与排液接头的一端连接,排液接头的另一端为排液口。
所述的丝弦捕雾器包括端盖、筒体和丝弦模块构成;筒体底部带内螺纹开孔,筒体顶部为直筒,外侧带外螺纹;端盖顶部有中间直螺纹开孔;端盖封口有内螺纹;筒体内放置丝弦模块,端盖封口内螺纹与筒体顶部外螺纹配合螺纹连接。
所述的端盖和筒体连接后长度在50±1mm。
所述的丝弦模块由亲油材料及金属丝组成。
所述的聚集过滤单元包括滤芯左端盖、多孔骨架、聚结层、膜、膜支撑骨架、多孔骨架压环、滤芯右端盖;多孔骨架为筒状结构,聚结层沿多孔骨架轴向分布在筒状多孔骨架外侧,沿多孔骨架外径分布的聚结层的厚度相同;与聚结层保持间隔的膜支撑骨架同样为筒状结构;膜支撑骨架与多孔骨架同轴,沿轴向外周围分布有膜;滤芯左端盖和滤芯右端盖左右夹持固定多孔骨架和膜支撑骨架;多孔骨架采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多孔骨架上的孔是圆形或菱形或方形或其它异形。
在聚结层与膜支撑骨架之间的间隔是供液体流动的空腔;聚结层由多层纤维构成,纤维层从里向外孔径逐渐变大。
所述的膜支撑骨架左右两端通过多孔骨架压环粘接或螺纹连接在滤芯左端盖和滤芯右端盖上。
所述的滤芯右端盖上有排液孔,排液孔是圆孔或长弧形孔;滤芯右端盖带外螺纹或也可能是内螺纹。
所述的膜是生物膜或是其它亲油的陶瓷膜或化工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集良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西安集良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60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