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8954.6 | 申请日: | 2014-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6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方群策;甄海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18 | 分类号: | B60C9/18;B60C9/28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汪蕙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经济 实用型 全钢轻卡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子午线轮胎,尤其是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
背景技术
作为生产资源和生产运输工具的轻卡,其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轻卡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而轻卡的安全性能成为轻卡愈加突出的核心性能,而轮胎是安全配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传统的轻卡轮胎的基础上,增加其安全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包括胎面、设置在胎面两侧的胎侧、设置在胎侧下方的胎圈以及具有帘布层的胎体,上述胎面下方设置有带束层,上述带束层铺设在上述帘布层的上方,上述带束层设置有三层,底层为第一带束层,往上依次为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上述第一带束层的帘线与轮胎赤道面的夹角为58°-68°,上述第二带束层的帘线与轮胎赤道面的夹角为20°-30°,上述第三带束层的帘线与轮胎赤道面的夹角为15°-23°,并且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相邻之间的帘线相互交叉。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为胎面宽度的0.79-0.87,上述第一带束层与上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为胎面宽度的0.72-0.81,并且上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上述第一带束层以及上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
进一步地,上述帘布层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尼龙包布层,上述第一尼龙包布层一端与上述帘布层的端口等齐,另一端与上述胎体内表面的距离在10-16mm。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尼龙包布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尼龙包布层,上述第二尼龙包布层一端超出上述第一尼龙包布层与上述帘布层等齐的端口,超出距离在8.5-1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第一层带束层采用大角度,有效降低带束层与胎体间的层间剪切力;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为工作层,采用小角度设计方法,且第二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的帘线相互交叉排列,增加带束层刚性的同时,可优化轮胎接地形状,改善轮胎磨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案例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案例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施案例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案例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安全经济实用型全钢轻卡轮胎,包括胎面1、设置在胎面1两侧的胎侧2、设置在胎侧2下方的胎圈3以及具有帘布层4的胎体5,上述胎面1下方设置有带束层,上述带束层铺设在上述帘布层4的上方,上述带束层设置有三层,底层为第一带束层61,往上依次为第二带束层62、第三带束层63,上述第一带束层61的帘线与轮胎赤道面的夹角为58°-68°,上述第二带束层62的帘线与轮胎赤道面的夹角为20°-30°,上述第三带束层63的帘线与轮胎赤道面的夹角为15°-23°,并且第一带束层61、第二带束层62、第三带束层63相邻之间的帘线相互交叉。
在本实施案例中,上述第二带束层62的宽度为胎面宽度的0.79-0.87,上述第一带束层61与上述第三带束层63的宽度为胎面宽度的0.72-0.81,并且上述第二带束层62的宽度大于上述第一带束层61以及上述第三带束层63的宽度。
因轮胎的第二层带束层62为主要工作层,为保证胎面刚性,第二层带束层宽度设计尤为重要,在轮胎胎面宽度尺寸确定后,第二层带束层62宽度应设计为胎面水平宽度的0.79~0.87之间;第一带束层61和第三带束层63宽度与第二层带束层62宽度之间的差级保证在5mm~15mm之间。
上述帘布层4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尼龙包布层71,上述第一尼龙包布层71一端与帘布层4的端口等齐,另一端与上述胎体内表面的距离L1在10-16mm。
第一尼龙包布层7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尼龙包布层72,上述第二尼龙包布层72一端超出上述第一尼龙包布层71与上述帘布层4等齐的端口,超出距离L2在8.5-13mm。
第一尼龙包布层71以及第二尼龙包布层72以及相关位置距离设置加强胎圈部位强度,降低胎体反包端点处应力集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8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