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位移传感器的弹簧加压式丝绵被压缩回弹性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83551.0 | 申请日: | 2014-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7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谢奇志;杨超;温雷;刘翰;周挺伟;邵京;苏文亮;王明良;武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40 | 分类号: | G01N3/4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位移 传感器 弹簧 加压 丝绵 压缩 回弹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工具,具体是一种基于位移传感器的弹簧加压式测量丝绵被压缩回弹性的测试仪。
背景技术
由于压缩回弹性是丝绵被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丝绵被进行相关测试来获得产品的压缩回弹性数据,目前的测试方式主要有手工测试及使用丝绵被压缩回弹性测试仪进行测试。在使用丝绵被压缩回弹性测试仪时,其测试结果的准确率以及工作效率能比与手工测试获得较大提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目前,丝绵被压缩回弹性测试仪是通过砝码的方式加压的,其缺点是:仪器笨重、结构不紧凑;搬运不便,搬运前必须先固定砝码以避免砝码晃动和碰撞;砝码使用时间长后容易磨损,从而对测量精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位移传感器的弹簧加压式丝绵被压缩回弹性测试仪,该测试仪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并具有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驱动的丝绵被压缩回弹性测试仪,包括框架、加压机构、数据显示设备、用于放置在试样上表面的测试压片、红外测距传感器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数据线与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数据显示设备电导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机构为弹簧加压机构,包括两根竖直布置且由电机驱动的丝杆、由前述两根丝杆驱动作上下升降运动的加压横板、竖直固定在加压横板底端与压板之间且通过压板往下顶压被测产品的弹簧以及用于测量压板位移距离的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也通过数据线与控制模块电导通。
所述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丝杆连接,且通过带轮机构保持两个丝杆的同步转动。
所述带轮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在两个丝杆上端的带轮以及与前述带轮相配合的皮带。
所述框架包括分别矗立在前面和后面的两块主板,分别矗立在左右两侧的两块侧板,主板和侧板围成的区域内由上而下对齐排列且水平布置着顶板、中间板以及底板。
所述中间板上由三个L型挡板围成一个用于定位试样的矩形区域。
所述测距传感器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顶板的四角。
所述丝杆导程优选为5mm。
该测试仪还配置一用于放置在试样上表面的测试压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加压机构可在竖直方向上对测试压片直接施力,能够通过位移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显著提高被类产品压缩回弹性的测量精度;并且所述加压机构简化为直接准确的加压结构,使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施力的大小;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所述位移传感器测量范围为0-10mm,测量精度≤0.1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框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加压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用新型中加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待测试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2kgf力加压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4kgf力加压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弹簧加压丝绵被压缩回弹性的测试仪,包括框架、加压机构、数据显示设备、四个红外测距传感器以及控制模块(图中省略)。所述四个红外测距传感器安装在顶板下板面四个角,用于向下检测测距传感器与测试压片之间的距离。
如图2所示,所述框架包括矗立在四周起支撑作用的两块主板1,两块侧板2;主板和侧板围成的区域内,由上而下对齐排列且水平布置着顶板5、中间板6以及底板7(顶板、中间板以及底板均采用铝型材框制作);固定在中间板上的三个L型截面挡板6-2围成一个具有开口的矩形测试区域;该测试区域用于定位试样,以利于加压横板竖直运动进行加压测试。数据显示设备通常设置在顶板的上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35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