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用隔间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85317.1 | 申请日: | 201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1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云 |
主分类号: | E04B2/74 | 分类号: | E04B2/74;E04B2/8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7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隔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建筑用隔间墙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隔间墙结构多半应用于一般室内隔间、建物的外墙装潢或制作围墙等。为了使隔间施工工程可快速且简易地完成,让隔间墙可相互搭设,省时省力,施工便捷。
目前,隔间墙结构已广泛的运用在多楼层大楼建物的隔间工程上。由于多楼层的大楼使用多年后,会因住户迁入及每户所购置的物品增加,使得大楼整体的负载承重也相应增加,进而使楼板产生下陷变形的状态。当楼板下陷而与隔间墙结构产生挤压时,墙体受到楼板的挤压可能会产生损坏。另外,当楼板与墙体过度挤压时,隔间墙结构可能因而造成龟裂,使得大楼居民在居住的安全性上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用隔间墙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当楼板下陷而与隔间墙结构产生挤压时,墙体受到楼板的挤压可能会产生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隔间墙结构,包括:一墙体;一上槽体,具有一顶板,用以连接楼板;至少二缓冲弯折部,所述二缓冲弯折部分别连接所述顶板的两端部,每一所述缓冲弯折部向另一所述缓冲弯折部方向弯折而形成一弯折端;二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缓冲弯折部两端部并延伸向下,用以固定所述墙体的一端部;一下槽体,具有一底板,用以与地板固定;二第二固定部,分别连接所述底板的两端并延伸向上,用以固定所述墙体的另一端部;二纵向支架,每一所述纵向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槽体与所述下槽体;以及二外层板,连接所述二纵向支架、所述上槽体以及所述下槽体并共同形成一腔体,所述墙体容置于所述腔体内部,所述二缓冲弯折部分别连接所述顶板的两端部,使所述顶板与所述二外层板产生一缓冲间距。
所述纵向支架具有一凹口,且两纵向支架的凹口相对设置。
所述二纵向支架分别插设入所述二第一固定部与所述二第二固定部的内壁。
所述二弯折端弯折后的锐角角度小于弯折前的锐角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隔间墙结构利用上槽体的缓冲弯折部形成的缓冲间距,使得当楼板产生位移而向下凹陷时,缓冲弯折部产生形变而弯折,进而缓冲楼板凹陷时所产生的位移。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隔间墙结构可使得隔间墙的墙体及外层板不会受到凹陷楼板的挤压,进而可避免墙体及外层板受到压力而产生损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用隔间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用隔间墙结构的爆炸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建筑用隔间墙结构的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用隔间墙结构100,包括墙体110、上槽体120、下槽体130、纵向支架140以及外层板150。其中,上槽体120与下槽体130上下相对,两纵向支架140分别位于上槽体120与下槽体130的两侧边。在上槽体120与下槽体130分别与两纵向支架140结合后,外加两外层板150连接两纵向支架140的两侧进而形成腔体101。在腔体101内灌入浆体而形成墙体110。纵向支架140具有一凹口,且两纵向支架140的凹口相对设置。
上槽体120由顶板122、缓冲弯折部124以及第一固定部126构成。其中,顶板122可用以连接楼板200而将上槽体120固定在楼板200上。缓冲弯折部124分别连接顶板122的两端部,使顶板122与外层板150产生缓冲间距d 1。当楼板200产生凹陷位移时,缓冲弯折部124弯折使楼板200可因缓冲间距d1而不会直接挤压到外层板150进而保护墙体110。第一固定部126可分别连接缓冲弯折部124并延伸向下用以固定墙体110的一端部。下槽体130具有底板132以及第二固定部134。底板132用以与地板300固定。第二固定部134分别连接底板132的两端并延伸向上用以固定墙体110的另一端部。因此,当上槽体120与下槽体130分别与楼板200及地板300固定后,进而连接尺寸相对应的纵向支架140与外层板150,进一步在内部形成墙体110,可作为一般建物的空间隔间的隔间墙结构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云,未经陈志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53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