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航仪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86339.X | 申请日: | 201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1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曾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宏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2 | 分类号: | B60R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航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附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航仪支架。
背景技术
车载导航仪是能够在行车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当前位置定位,并且可根据既定的目的地计算行程,通过屏幕显示和语音提示两种方式引导用户行至目的地的汽车驾驶的辅助设备。现有技术中的GPS导航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地图查询;2、路线规划;3、自动导航等功能,以上功能极大的方便了驾驶者的路线规划和驾驶,所以,GPS导航仪为车载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设备。
为便于驾驶者查看导航仪显示,现有技术中很多车辆都采用了与车辆主体分离的独立导航仪,独立导航仪通过专用的导航仪支架固定在驾驶室中。现有的导航仪支架中,导航仪支架与导航仪一般通过一个固定大小的卡设工位或者一个开口大小可调的夹子状部件实现固定,以上卡设工位由于大小固定,对导航仪壳体大小要求严格、夹子状部件可很好的实现一定尺寸范围内导航仪的夹持,但导航仪在夹子状部件上的安装和取出通常需要双手操作,这就为安全驾驶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导航仪在夹子状部件上的安装和取出通常需要双手操作,这就为安全驾驶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航仪支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航仪支架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导航仪支架,包括导航仪夹持部、底座和连接导航仪夹持部与底座的连杆,所述导航仪夹持部包括背板、固定卡板、活动卡板和弹簧,所述固定卡板与背板固定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背板和活动卡板固定连接,且弹簧的轴向方向位于活动卡板和固定卡板的宽度方向上,活动卡板和固定卡板之间构成导航仪的安装工位;
所述底座还包括锁紧螺栓和可转动的转动体,所述锁紧螺栓可实现转动体的固定,连杆与底座的连接点位于转动体上;
所述转动体上还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栓,连杆上设置有盲孔,连杆通过连接螺栓对盲孔底部的压应力实现其与转动体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活动卡板和固定卡板对导航仪的作用力实现导航仪在本实用新型上的固定,以上作用力来自弹簧的弹力。采用本结构形式的作用力实现方式,在导航仪安装和拆离过程中,驾驶者可通过采用一只手同时完成握持导航仪和向活动卡板上施加使得活动卡板与固定卡板之间间距扩大的作用力,待所述间距超过导航仪的宽度后放置好导航仪,弹簧回弹完成导航仪的固定,同理,在需要取下导航仪时,可通过大拇指推动活动卡板,其他手指握住导航仪将导航仪取下;设置的转动体用于调整导航仪显示屏的角度,以便于得到处于最佳观察角度的显示屏朝向;设置的连杆与转动体的连接结构形式,连接螺栓位于盲孔中的部分充当铰接杆,即在松懈连接螺栓时可绕连接螺栓的轴线转动连杆,以进一步优化导航仪的屏幕朝向调节性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背板上还设置有滑移槽,活动卡板部分位于滑移槽中,所述导航仪的安装工位和弹簧与活动卡板之间的连接点分别位于背板的正面和背面,且滑移槽的长度方向与导航仪的安装工位的宽度方向同向。以上结构中,将弹簧和导航仪的安装工位分别设置在背板的不同侧,便于简洁背板上安装导航仪一侧的结构,利于美观和防止弹簧在回弹过程中伤害驾驶员的手部。
为增加本实用新型与导航仪接触面或接触线的长度,利于固定效果,所述滑移槽不止一个。即以上滑移槽的数量限定便于防止活动卡板在运动过程中歪斜,即不止一个的滑移槽还可起相互制约导向的作用。
为防止弹簧在变形过程中发生歪斜而导致活动卡板歪斜,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弹簧的轴线共线,且导向杆位于弹簧的内部空腔中。以上结构可通过导向杆一端与背板固定,导向杆的总长长于弹簧的最大伸长量、在活动卡板上设置于导向杆间隙配合的通孔很好的实现。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好的固定导航仪,所述活动卡板与固定卡板上均设置有条形凹槽,即以上结构中导航仪与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点位于所述条形凹槽中。
为防止锁紧螺栓对转动体的预紧力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因为震动消失或过小,导致转动体在非人为情况下转动,所述锁紧螺栓与转动体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压缩弹簧或弹性垫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宏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宏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63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驾驶室内衬固定结构
- 下一篇:车载式光传输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