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墙体集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88171.6 | 申请日: | 2014-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3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曹春峰;吕文寅;纪庆友;王立勇;姜民;常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20 | 分类号: | F24J2/20;F24J2/24;F24J2/30;F24J2/52;F24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墙体 集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墙体集热器,通过加热空气和集热管中介质达到室内采暖作用。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太阳能集热器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量的使用,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器的功能,有效将太阳能转换为生活能源。因此,太阳能集热器是当前利用太阳能的主要设备之一,符合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促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太阳能集热器的开发研究。
针对太阳能墙体集热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龙骨方式将其安装于墙体,也就是说,现行的太阳能集热器结构分散,安装时,首先在建筑物墙体上开设安装孔,使用客户加工框架安置于安装孔内,然后再将背板、保温层板、吸热板、玻璃盖板依次安装于框架内固定,其中,保温层板与吸热板之间留有一定空间,形成热交换空间用于介质传递热量。显然,现行的太阳能集热器为分体结构,在应用太阳能集热器时需耗时耗力进行一一组装,在使用安装过程中,构件之间还可能存在安装误差而降低连接牢靠性;另外,其占用体积较大、结构美观性差,且收集的热量无法及时迅速的传递,导致散热效率低,难以适用于高能量需求的场合。
有鉴于此,亟需对太阳能墙体集热器进行优化设计,提供一种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且热交换效率高的太阳能墙体集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且热交换效率高的太阳能墙体集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墙体集热器,包括用于收集太阳能的吸热板、阻隔所述太阳能墙体集热器热能散失的保温隔热板、背板和覆盖于所述吸热板的透明盖板;所述太阳能墙体集热器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背板、所述保温隔热板、所述吸热板和所述透明盖板集成于所述支撑框架。
采用上述结构,太阳能墙体集热器将背板、保温隔热板、吸热板和透明盖板通过支撑框架形成模块化,因此,此种太阳能墙体集热器安装灵活、方便,有效降低安装操作的繁琐步骤,节省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结构紧凑、外形美观。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的内壁设有多个卡固所述背板、所述保温隔热板、所述吸热板和所述透明盖板的卡槽。
采用上述结构的太阳能墙体集热器,其中,该支撑框架的内壁沿各个构件的组装叠放次序设置对应卡槽,从而使各个构件可靠的连接固定,以形成模块化的太阳能墙体集热器,通过卡槽能够有效可靠的固定,且利于组装过程中对各个构件的准确定位。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卡扣固连的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所述上支撑架和所述下支撑架之间的间隙形成卡固所述透明盖板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架和所述下支撑架的内壁设有相互抵靠的限位件,所述上支撑架的外缘设有内扣的固定钩,所述下支撑架的外壁开设固定孔,所述固定钩扣入所述固定孔内卡固。
优选地,所述吸热板的表面设有多个凹槽。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吸热板的吸热面积,大大提高太阳能墙体集热效率,并且,与平板结构的吸热板相比,有效提高了其强度,提升了太阳能墙体集热器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吸热板、所述保温隔热板和所述支撑框架的内壁之间形成容置气体介质的风道,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壁开设供气体进入的进风孔,相对的另一侧壁与所述进风孔的开口方向相错壁面处开设出风孔。
优选地,沿气体流向的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侧壁分别安装一组风道挡板,所述风道挡板的挡风面垂直所述气体流向,两组所述风道挡板交错布置,所述风道挡板与所述吸热板、所述保温隔热板的内表面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利用风道挡板将吸热板与保温隔热板之间的风道分割成交错的区域,也就是说,相对设置的两组风道挡板交错设置,形成蛇形流通的风道,改变气体的流向,充分有效地将吸热板的热量带走,从而提高气体的热交换,提升太阳能墙体集热器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太阳能墙体集热器还包括两个集热主管和多个集热排管,所述集热主管和所述集热排管集成于所述支撑框架。
采用上述结构,集热主管和集热排管内流通液体介质,配合风道内的气体,共同进行热交换。如此,采用气液双效的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还可由此获得热的介质,用于其他对热介质的需求。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设置卡固所述集热主管的弧形卡槽,所述集热排管沿所述集热主管的轴向依次排列,且两端分别连通两个所述集热主管。
优选地,所述吸热板的两端焊接固定于所述集热主管的周面。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81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