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89495.1 | 申请日: | 2014-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9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裴新彬;张志伟;刘燕朝;张文龙;周胜文;郑树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40 | 分类号: | H01M2/40;H01M10/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雷秋芬 |
地址: | 07105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电解液 均匀 混合 导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尤其是一种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汽车上的铅酸蓄电池为富液免维护蓄电池,该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失效模式之一是板栅腐蚀。板栅腐蚀是由于蓄电池电解液与板栅的化学反应造成的,电解液密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板栅腐蚀越严重。
蓄电池在汽车上长期使用后,蓄电池单格内部电解液的密度会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密度层,导致局部电解液密度高,加快了此处板栅的腐蚀速度。针对上述问题,仅仅依靠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颠簸晃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单格内部电解液的流动,部分缓解电解液密度不均匀现象,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电解液密度不均的问题严重影响着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以促使蓄电池单格内部电解液的流动,使不同密度层的电解液充分混合,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包括置于每个蓄电池单格内腔中的内侧导流板和外侧导流板;所述内侧导流板为底面倾斜的L型槽结构,其竖直侧壁固定在蓄电池槽内侧壁上;所述外侧导流板为倾倒放置的Z型槽结构,由上端竖直侧壁、倾斜底面和下端竖直侧壁组成,其中上端竖直侧壁与内侧导流板形成导流装置电解液容纳腔,倾斜底面与内侧导流板底面配合形成倾斜导流通道,下端竖直侧壁与蓄电池槽内侧壁配合形成竖直导流通道,在下端竖直侧壁末端设有一组导流孔。
上述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所述内侧导流板底面上设有一组通孔,所述通孔布置在内侧导流板倾斜底面的较低位置处。
上述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所述内侧导流板和外侧导流板均为塑料材质;在外侧导流板的下端竖直侧壁上设置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它设置在每个蓄电池单格的内腔中,其外侧导流板的上端竖直侧壁与内侧导流板形成导流装置电解液容纳腔,并通过倾斜导流通道、竖直导流通道及导流孔与蓄电池单格内腔中的电解液连通。由于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蓄电池存在三种姿态,其中第一种姿态是蓄电池向该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一侧倾斜,此时,在导流装置电解液容纳腔中积存了较多的电解液;第二种姿态是蓄电池处于水平状态;第三种姿态是蓄电池向与该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相对的另一侧倾斜。随着汽车的颠簸晃动,上述车载蓄电池三种姿态不断转换,将蓄电池上部涌进到导流装置容纳腔的液体经外侧导流板流入蓄电池底部,使蓄电池单格内部液体不断混合。本实用新型利用了液体的流动特性,可促使蓄电池单格内部的电解液密度分布更加均匀一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铅酸蓄电池的主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每个蓄电池单格的位置示意图(俯视);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左侧视图;
图6、图7、图8分别是汽车行驶过程中蓄电池的三种姿态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均匀混合导流装置,1-1、内侧导流板,1-1-1、通孔,1-2、外侧导流板,1-2-1、导流孔,1-2-2、加强筋,1-3、导流装置电解液容纳腔,1-4、倾斜导流通道,1-5、竖直导流通道,2、蓄电池槽,3、蓄电池单格电解液液面,4、蓄电池单格。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图3、图5,本实用新型包括置于每个蓄电池单格4内腔中的内侧导流板1-1和外侧导流板1-2;所述内侧导流板1-1为底面倾斜的L型槽结构,其竖直侧壁固定在蓄电池槽2的内侧壁上;所述外侧导流板1-2为倾倒放置的Z型槽结构,由上端竖直侧壁、倾斜底面和下端竖直侧壁组成,其中上端竖直侧壁与内侧导流板形成导流装置电解液容纳腔1-3,倾斜底面与内侧导流板底面配合形成倾斜导流通道1-4,下端竖直侧壁与蓄电池槽内侧壁配合形成竖直导流通道1-5,在下端竖直侧壁末端设有一组导流孔1-2-1。
参看图3、图4,本实用新型的内侧导流板1-1底面上设有一组通孔1-1-1,所述通孔1-1-1布置在内侧导流板底面的较低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风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894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卷绕机及其纠偏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圆柱电池防泄漏注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