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海阀中的开启与关闭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93841.3 | 申请日: | 2014-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7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龙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1/36;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海 中的 开启 关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海阀中的开启与关闭的装置,所述的开启与关闭装置由阀盖和阀座组成。
背景技术
海运、港口、装载等行业的货轮货舱、机舱、甲板及压载舱冲洗给排水管道中一般都需要安装使用通海阀,来控制所述的管道通、断。通海阀中的开启与关闭装置由阀盖和阀座组成,其结构参见图1,阀盖1由通海阀腔体中的阀杆来控制上下移动,阀座3密封设置在通海阀腔体内的进口端上,阀盖的一端面上设有第一垫圈2,阀座的一端面上设有第二垫圈4,当第一垫圈的端面与第二垫圈的端面相接触时形成密封面使通海阀关闭,当第一垫圈的端面与第二垫圈的端面分离时通海阀开启,原有的通海阀的阀盖和第一垫圈以及阀座和第二垫圈为一体形成的全铜铸件,由于其铸造要求高,生产难度大,易产生气孔缩松等质量缺陷,成品率低。影响整体产品质量,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通海阀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通海阀中的开启与关闭的装置,该装置的质量易于控制,加工方便,能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海阀中的开启与关闭的装置包括阀盖1和阀座3,所述的阀盖为盘状,所述的阀座为筒状,阀盖和阀座为铸钢件,其特征是,在阀盖和阀座的一端面上分别设有环形凹槽,阀盖的环形凹槽中嵌有第一垫圈2,第一垫圈的端面外露于阀盖的环形凹槽的槽口,阀座的环形凹槽中嵌有第二垫圈4,第二垫圈的端面外露于阀座的环形凹槽的槽口,当第一垫圈的端面与第二垫圈的端面相贴合时形成面密封,所述的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的材质为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阀盖和阀座为铸钢件,提高了阀盖和阀座的强度,降低了材料成本,阀盖上的第一垫圈和阀座上的第二垫圈由铜质材料可保证原有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开启与关闭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通海阀中的开启与关闭的装置包括阀盖1和阀座3,所述的阀盖为盘状,所述的阀座为筒状,阀盖和阀座为铸钢件,其特征是,在阀盖和阀座的一端面上分别设有环形凹槽,阀盖的环形凹槽中嵌有第一垫圈2,第一垫圈的端面外露于阀盖的环形凹槽的槽口,阀座的环形凹槽中嵌有第二垫圈4,第二垫圈的端面外露于阀座的环形凹槽的槽口,当第一垫圈的端面与第二垫圈的端面相贴合时形成面密封,所述的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的材质为铜。
所述的第一垫圈2的高度为5mm、壁厚3mm,第一垫圈的外径和内径根据通海阀的规格确定,阀盖上环形凹槽具有与第一垫圈相密封配合的尺寸,第一垫圈嵌入环形凹槽后其端面外露于环形凹槽的槽口2mm;第二垫圈具有与第一垫圈相同的尺寸,阀座上环形凹槽具有与第二垫圈相密封配合的尺寸,第二垫圈嵌入阀座上的环形凹槽后其端面外露于环形凹槽的槽口2mm。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垫圈2与阀盖、第二垫圈4与阀座的连接要素不同,在第二实施例中阀盖上环形凹槽的槽深为3mm、槽宽大于第一垫圈2的壁厚,槽宽为7mm,在阀盖环形凹槽内堆焊H62铜,形成焊堆,焊堆外露于环形凹槽的槽口,外露为尺寸3mm,将外露焊堆的内圆、外圆和端面金加工至规定尺寸,形成第一垫圈,第一垫圈的壁厚3mm;如此类推可制得阀座上第二垫圈。
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先焊堆再进行金加工的方法,能使垫圈与阀盖和阀座的配合无精度要求,从而使得第一垫圈与第二垫圈之间的面密封效果更好,同时使垫圈与阀盖和阀座的连接更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阀盖和阀座采用铸钢材质,与铜质材料相比可降低材料成本,铸造质量易于控制,同时可提高阀盖和阀座的强度;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采用铜质材料能够保证面密封效果。
所述的阀盖和阀座安装在通海阀腔体中,第一垫圈与第二垫圈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阀盖由通海阀腔体中的阀杆来控制上下移动,阀座密封设置在通海阀腔体内的进口端上,当第一垫圈的端面与第二垫圈的端面相接触时形成密封面使通海阀关闭,当第一垫圈的端面与第二垫圈的端面分离时通海阀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龙,未经陈文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38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稀土冶炼废气油烟净化装置
- 下一篇:点焊用产品定位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