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可拆卸型箱式便携车库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97695.1 | 申请日: | 2014-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27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佩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佩福 |
主分类号: | E04H6/04 | 分类号: | E04H6/04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新科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5107 | 代理人: | 祁磊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可拆卸 箱式 便携 车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式停车库结构的改进,特别是移动可拆卸型箱式便携车库。
背景技术
现有停车库不能灵活移动或使用起来不够方便,也很难或无法将存放于露天停车区的机动车罩住,实用性较差,其结构不尽合理、有待完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可拆卸型箱式便携车库,结构更加合理、完善,便于移动,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移动可拆卸型箱式便携车库,包括前护车罩、前部支撑滚轮(1)、后护车罩、后部支撑滚轮(8)、第一可拆卸紧固件至第七可拆卸紧固件、第一缓冲柔性护裙(19)和第二缓冲柔性护裙(21);前护车罩由均沿平面延伸且呈矩形的前端端板(9)、前部对接顶板(3)及沿平面延伸且呈梯形的一对前部对接侧板(4)构成,后护车罩由均沿平面延伸且呈矩形的后端端板(10)、后部对接顶板(6)与一对后部对接侧板(7)构成;当前护车罩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将前护车罩撑离地面的前部支撑滚轮(1)处于同一水平面时,前端端板(9)分别在其两侧部相对而平行的侧部边沿各自和一前部对接侧板(4)位于其前部的前部边沿以彼此相互全接触的方式通过第一可拆卸紧固件相固接,前端端板(9)位于其上部并仅与其侧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顶部边沿和前部对接顶板(3)位于其前部的前部边沿以彼此相互全接触的方式通过第二可拆卸紧固件相固接,前部对接顶板(3)分别在其两侧部相对而平行并与其前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侧部边沿各自和一前部对接侧板(4)位于其上部相对水平面倾斜并与其前部边沿不相垂直但邻接的顶部边沿以彼此相互全接触的方式通过第三可拆卸紧固件相固接,前部对接顶板(3)相应相对水平面倾斜且其前部边沿低于其位于其后部与其侧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后部边沿,该对前部对接侧板(4)在其下部而位于其顶部边沿下方并与其前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底部边沿安装有将前护车罩撑离地面的前部支撑滚轮(1);第三可拆卸紧固件由内置于前护车罩里的第一环状连接件(12)、第一销杆(13)与第二环状连接件(14)组成,第一环状连接件(12)固装在前部对接侧板(4)内板面位于其顶部边沿的部位,第二环状连接件(14)固装在前部对接顶板(3)内板面分别位于其两侧部边沿的部位,第一销杆(13)以穿过第一环状连接件(12)与第二环状连接件(14)各自相应具有的穿孔的方式同时与第一环状连接件(12)、第二环状连接件(14)相互固定,以至前部对接顶板(3)的侧部边沿与前部对接侧板(4)的顶部边沿通过第一环状连接件(12)、第一销杆(13)与第二环状连接件(14)相互固接,第一缓冲柔性护裙(19)的一部分以覆盖前部对接侧板(4)与前端端板(9)各自内侧板面邻接其底部边沿的带状部位的方式固设在前护车罩内且其另一部分伸出至前护车罩之外而覆盖前部对接侧板(4)在其后部而位于其前部边沿后方的后部边沿具有的后端端面(20)邻近其底部边沿的部位;当后护车罩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将后护车罩撑离地面的后部支撑滚轮(8)处于同一水平面时,后端端板(10)分别在其两侧部相对而平行的侧部边沿各自和一后部对接侧板(7)位于其后部的后部边沿以彼此相互全接触的方式通过第四可拆卸紧固件相固接,后端端板(10)位于其上部并仅与其侧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顶部边沿和后部对接顶板(6)位于其后部的后部边沿以彼此相互全接触的方式通过第五可拆卸紧固件相固接,后部对接顶板(6)分别在其两侧部相对而平行并与其后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侧部边沿各自和一后部对接侧板(7)位于其上部与其后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顶部边沿以彼此相互全接触的方式通过第六可拆卸紧固件相固接,该对后部对接侧板(7)在其下部而位于其顶部边沿下方并与其后部边沿相垂直、邻接的底部边沿安装有将后护车罩撑离地面的后部支撑滚轮(8);第六可拆卸紧固件由内置于前护车罩里的第三环状连接件(16)、第二销杆(17)与第四环状连接件(18)组成,第三环状连接件(16)固装在后部对接侧板(7)内板面位于其顶部边沿的部位,第四环状连接件(18)固装在后部对接顶板(6)内板面分别位于其两侧部边沿的部位,第二销杆(17)以穿过第三环状连接件(16)与第四环状连接件(18)各自相应具有的穿孔的方式同时与第三环状连接件(16)、第四环状连接件(18)相互固定,以至后部对接顶板(6)的侧部边沿与后部对接侧板(7)的顶部边沿通过第三环状连接件(16)、第二销杆(17)与第四环状连接件(18)相互固接,第二缓冲柔性护裙(21)的一部分以覆盖后部对接侧板(7)与后端端板(10)各自内侧板面邻接其底部边沿的带状部位的方式固设在后护车罩内且其另一部分伸出至后护车罩之外而覆盖后部对接侧板(7)在其前部而位于其后部边沿前方的前部边沿具有的前端端面(22)邻近其底部边沿的部位;当前护车罩、后护车罩处于使用状态且前部支撑滚轮(1)与后部支撑滚轮(8)处于同一水平面时,前部对接顶板(3)的前部边沿相应低于后部对接顶板(6)的前部边沿,前部对接侧板(4)在其后部而位于其前部边沿后方的后部边沿具有的后端端面(20)与后部对接侧板(7)在其前部而位于其后部边沿前方的前部边沿具有的前端端面(22)以相向面对的方式互相配合,前部对接顶板(3)在其后部而位于其前部边沿后方的后部边沿具有的后端端面与后部对接顶板(6)在其前部而位于其后部边沿前方的前部边沿具有的前端端面以相向面对的方式互相配合,前部对接侧板(4)在其后部而位于其前部边沿后方的后部边沿与后部对接侧板(7)在其前部而位于其后部边沿前方的前部边沿通过第七可拆卸紧固件相互固接,以至前护车罩与后护车罩相互拼接而共同形成能将机动车罩住的机动车箱罩,前端端板(9)和前部对接侧板(4)各自的底部边沿、后部对接侧板(7)和后端端板(10)各自的底部边沿共同围成机动车箱罩底部设置有的罩口;第七紧固件包括连接板(28)和单侧旋进式螺纹连接器(29);单侧旋进式螺纹连接器(29)包括外置卡阻体(30)、直线段状穿插管(43)、圆柱形扭转端头(31)、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内置卡阻体(41),槽形卡销(40)和螺旋弹簧(36);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尾端管口与外置卡阻体(30)首端面相固接,在外置卡阻体(30)尾端面设置着第一凹陷部(50),第一凹陷部(50)具有正圆柱周面状的内周壁面和被其内周壁面环绕的底面,在外置卡阻体(30)内邻近其首端面的部分设置着朝着直线段状穿插管(43)长度方向穿透外置卡阻体(30)首端面和第一凹陷部(50)正圆形底面而连通第一凹陷部(50)的通孔(49),第一凹陷部(50)的底面相应呈圆环形,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内壁面靠近其尾端管口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凹陷部(42),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靠近其首端管口(33)的壳壁内部设置有朝其厚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相邻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的里端朝接近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的方向穿透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内壁面靠近其首端管口(33)的壁面而连通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与其里端相比更加远离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而相邻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外壁面的外端并不穿透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外壁面靠近其首端管口(33)的壁面以至位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内且在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的外端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外壁面靠近其首端管口(33)的壁面之间相应留设有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连为一体并相固定的挡壁(37),挡壁(37)设置有穿透其壁体的孔隙(47),挡壁(37)的外壁面(46)设置有位于孔隙(47)内的第三凹陷部(45),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首端经第一凹陷部(50)、通孔(49)和第二凹陷部(42)伸入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内,在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内设置着槽形卡销(40),在槽形卡销(40)的槽腔(38)内设置着螺旋弹簧(36),螺旋弹簧(36)的一端固接在槽形卡销(40)底壁的内壁面上且其另一端固接在挡壁(37)的内壁面上,槽形卡销(40)以沿着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长度方向与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内壁面滑动摩擦的方式和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内壁面配合,槽形卡销(40)顶部由位于其两侧相对的侧边槽壁形成的槽口朝着远离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的方向,槽形卡销(40)顶部两侧边槽壁分别穿过孔隙(47)且其相应位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之外的卡限部(39)被第三凹陷部(45)限位而不能经孔隙(47)进入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内以至被限位于第三凹陷部(45)内,槽形卡销(40)底壁的外壁面(35)所在的平面不垂直于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所在的直线,槽形卡销(40)底壁的外壁面(35)朝着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长度方向投射的正投影始终与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朝着自身长度方向投射的正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槽形卡销(40)底壁的外壁面(35)以朝着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长度方向与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首端滑动摩擦的方式和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首端相配合,第一凹陷部(50)和第二凹陷部(42)各自相应环绕着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伸入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内的杆体受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约束而只能以朝着直线段状穿插管(43)长度方向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内壁面和通孔(49)的内周壁面滑动摩擦的方式同时和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内壁面与通孔(49)的内周壁面相配合,在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伸入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内的杆体上固装着对应被第二凹陷部(42)限位在第二凹陷部(42)内的内置卡阻体(41),在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朝着直线段状穿插管(43)长度方向与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内壁面和通孔(49)的内周壁面滑动摩擦时内置卡阻体(41)相应沿平行于直线段状穿插管(43)长度方向以与第二凹陷部(42)滑动摩擦的方式与第二凹陷部(42)相配合,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尾端与圆柱形扭转端头(31)首端面相固接,圆柱形扭转端头(31)受第一凹陷部(50)的圆环形底面阻挡而不能经通孔(49)进入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内以至被留置于第一凹陷部(50)内,圆柱形扭转端头(31)外周壁设置有的外螺纹与第一凹陷部(50)的正圆柱周面状内周壁面设置有的内螺纹相配合,圆柱形扭转端头(31)的尾端面设置有相对其尾端面凹陷的直线段状卡槽(32);前部对接侧板(4)靠近其后部边沿的部分和后部对接侧板(7)靠近其前部边沿的部分也分别设置有穿透各自其板体的第一穿孔,连接板(28)设置有至少两个穿透其各自板体的第二穿孔,单侧旋进式螺纹连接器(29)具有的直线段状穿插管(43)其首端管口(33)分别从前部对接侧板(4)的外侧和后部对接侧板(7)的外侧依次经第二穿孔穿过连接板(28)、经第一穿孔穿过前部对接侧板(4)和后部对接侧板(7)而伸入前护车罩内和后护车罩内,单侧旋进式螺纹连接器(29)具有的首端面与直线段状穿插管(43)尾端管口固接的外置卡阻体(30)被连接板(28)一侧板面限位而不能穿过第二穿孔,直线段状穿插管(43)管周壁靠近其首端管口(33)的壳壁安设有的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孔隙(47)和槽形卡销(40)也相应位于前护车罩内和后护车罩内,圆柱形扭转端头(31)外周壁设置有的外螺纹与第一凹陷部(50)的正圆柱状内周壁面设置有的内螺纹相连接而产生的螺纹紧固力通过直线段状导推滑杆(34)作用在槽形卡销(40)底壁的外壁面(35)上,槽形卡销(40)的底壁受该螺纹紧固力驱动而在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内朝着离开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的方向运动并与挡壁(37)压触在槽形卡销(40)底壁的内壁面和挡壁(37)的内壁面之间的螺旋弹簧(36)而克服螺旋弹簧(36)的弹力,槽形卡销(40)具有的原本位于该第三凹陷部(45)内的卡限部(39)朝着离开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方向移动至直线段状穿插管(43)之外,槽形卡销(40)其一侧槽壁伸出至直线段状穿插管(43)之外的壁体被前部对接侧板(4)内侧板面和后部对接侧板(7)内侧板面限位在前部对接侧板(4)内侧和后部对接侧板(7)内侧而不能穿过第一穿孔,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首端管口(33)相应被限位在前部对接侧板(4)内侧和后部对接侧板(7)内侧,槽形卡销(40)其一侧槽壁伸出至直线段状穿插管(43)之外的壁体相应通过槽形卡销(40)受该螺纹紧固力作用被压触在前部对接侧板(4)内侧板面和后部对接侧板(7)内侧板面上,以至前护车罩与后护车罩通过连接板(28)和单侧旋进式螺纹连接器(29)固定地拼接成机动车箱罩;仅当柱形扭转端头(31)脱离第一凹陷部(50)以至柱形扭转端头(31)外周壁设置有的外螺纹与第一凹陷部(50)的正圆柱状内周壁面设置有的内螺纹未相连接时,螺旋弹簧(36)则不通过槽形卡销(40)底壁被该螺纹紧固力作用继而其自身存在的恢复其原状的弹力使槽形卡销(40)在直线段状导滑腔道(44)内朝接近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的方向移动,槽形卡销(40)先前位于直线段状穿插管(43)之外的卡限部(39)相应朝接近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的方向移动继而被第三凹陷部(45)限位而不能经孔隙(47)进入直线段状穿插管(43)的管腔(48)内并被收纳于第三凹陷部(45)内,连接板(28)处于同时与前护车罩、后护车罩可相脱离的状态,单侧旋进式螺纹连接器(29)则处于同时与连接板(28)、前护车罩可相脱离的状态或处于同时与连接板(28)、后护车罩可相脱离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佩福,未经刘佩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76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