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口罩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6372.4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10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峰;张利华;施利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鼎泰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11 | 分类号: | A41D13/11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来剑锋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口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是一种折叠式口罩。
背景技术
传统的防护口罩采用传统的纱布多层叠加缝制而成,由于传统纱布的纤维之间的间距很大,其吸附、过滤效果有限,只能防止大型颗粒物吸入,并起到保暖作用;即使现有的医用口罩,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强,但对于PM2.5的防护作用也几乎为零。所以现有的口罩对PM2.5或极细微的颗粒物难以防护,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对细颗粒物防护效果好的折叠式口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折叠式口罩,它包括口罩本体和耳扣,所述口罩本体包括两层丙纶无纺布、一层熔喷无纺布和一层普通无纺布;两层丙纶无纺布分别位于口罩本体的最外层和最内层,所述熔喷无纺布和普通无纺布分别位于两层丙纶无纺布之间,且普通无纺布与内层的丙纶无纺布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丙纶无纺布的高强度的特性,通过丙纶无纺布的内外设置,实现了口罩本体的定型作用,内部设有熔喷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由0.5-4微米的聚丙烯超纤维随机分布而成,因此具有孔隙率小,比面积大、比重轻等特点,对于0.3微米的微尘粒子的过滤效果能够达到99%以上,并可以屏蔽液体和细菌、病毒等,而且透气性好,不会造成呼吸困难等。另外在熔喷无纺布与内层丙纶无纺布之间设有普通无纺布,可使得口罩本体的内侧相对较为柔然,提高其使用舒适性。
口罩本体的丙纶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普通无纺布之间通过侧边的烫压痕连接。该结构可将多层面料直接烫压连接,连接牢固,而且能有效的避免无纺布的侧边产生毛刺等现象。
口罩本体为左右对称结构,口罩本体沿中心线对折后的形状为:顶部为弧形结构,底边和侧边均为直线结构,两个侧边与底边之间的夹角均为90°-135°之间。该结构可实现口罩本体的折叠,折叠后均为平面结构,方便包装存放;而且两侧边与底边的角度的设计,可实现口罩本体与下巴、面部、鼻梁等各处均能贴合,贴合平顺,使用舒适性更好。
作为优化,在口罩本体两侧的上方设有横向烫痕,横向烫痕位于底边的上端,且横向烫痕与底边之间的夹角为80°-100°之间。该横向烫痕可实现鼻梁与面部连接处有折痕自然曲折,避免贴合过渡紧密而造成压迫感。
在口罩本体的外侧顶部的中间位置的边缘处设有可塑性鼻条。利用可塑性鼻条的设置将鼻梁处的口罩本体撑起,而且可根据不同人的鼻梁的高度可自行进行调节,以提高其适用性。
所述可塑性鼻条为铝质支撑条。由于铝质材质质量较轻,可使得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重压的负担。
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折叠式口罩,其过滤效果好,可将0.3微米的微尘粒子的过滤效果达到99%以上,而且可屏蔽液体和细菌、病毒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本体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本体的层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折叠式口罩,它包括口罩本体1和耳扣3,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两层丙纶无纺布6、一层熔喷无纺布7和一层普通无纺布8;两层丙纶无纺布6分别位于口罩本体1的最外层和最内层,所述熔喷无纺布7和普通无纺布8分别位于两层丙纶无纺布6之间,且普通无纺布8与内层的丙纶无纺布6接触;口罩本体1的丙纶无纺布6、熔喷无纺布7、普通无纺布8之间通过侧边的烫压痕2连接;口罩本体1为左右对称结构,口罩本体1沿中心线对折后的形状为:顶部为弧形结构,底边和侧边均为直线结构,两个侧边与底边之间的夹角均为135°之间,在口罩本体1两侧的上方设有横向烫痕,横向烫痕位于底边的上端,且横向烫痕与底边之间的夹角为90°之间。在口罩本体1的外侧顶部的中间位置的边缘处设有可塑性鼻条5,所述可塑性鼻条5为铝质支撑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鼎泰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鼎泰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63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