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6737.3 | 申请日: | 201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8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国;苏晓鸥;王培龙;李晓敏;李阳;邓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34 | 分类号: | G01N1/34;G01N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王春霞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取 直接 净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安全检测中样品提取液的净化柱,具体涉及一种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
背景技术
目前,食品和农产品中农药、霉菌毒素等污染物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采用净化柱装置对样品提取液中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得到可用于仪器检测的过滤液。但是,一般情况下,净化柱通过悬挂在试管架上进行位置固定,进样瓶通过进样瓶架进行位置固定,由于间距大小的差异使得两种固定装置并不配套。样品提取液经净化柱净化后的过滤液并不能直接进入进样瓶中,而是需要在净化柱的出液口另用一试管接住过滤液,然后再将过滤液转移到进样瓶中,以便用于仪器检测。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试管、移液管等实验材料的消耗,而且过滤液在转移过程中容易受到接触材料的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本实用新型净化柱能够使样品提取液通过该净化柱后直接进入进样瓶中,从而快速完成样品净化和移液过程,简化了操作步骤,克服了普通净化柱使用中移液过程的实验材料消耗和过滤液易受接触材料二次污染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包括一柱管;
所述柱管的一端连通一出液管,靠近所述出液管端的所述柱管内设有上筛板和下筛板,所述上筛板与所述下筛板之间填充有填料,所述填料与所述下筛板之间设有滤膜;
于所述出液管端,所述柱管连接一套管,所述出液管设于所述套管内。
所述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中,所述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出液管的长度,即控制所述出液管不会从所述套管内延伸出,这样,进行进样时,将所述套管与进样瓶进行配合,保证进样的安全。
所述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中,所述上筛板和所述下筛板与所述柱管之间均为过盈配合。
所述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中,所述上筛板和所述下筛板的孔径均小于所述填料的粒径,以免所述填料渗出。
所述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中,所述滤膜的厚度为100~200微米。
本实用新型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净化柱能够使样品提取液通过该净化柱直接进入进样瓶中,从而一次性样品净化和移液过程,且操作简单、快速,减少实验材料的消耗,避免过滤液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记如下:
1柱管、2上筛板、3填料、4滤膜、5下筛板、6出液管、7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一个高纯度聚丙烯材质的柱管1,柱管1的内径为12~13mm。柱管1的一端连通有出液管6,用于液体的流出。在靠近出液管6的设置端,柱管1内设有高分子聚乙烯材质的上筛板2和高分子聚乙烯材质的下筛板5,且在上筛板2和下筛板5之间填充有高纯度球形封端C18和酸性氧化铝混合的填料3,其孔径要大于上筛板2和下筛板5的孔径,以免其从上筛板2和下筛板5中渗出。填料3和下筛板5之间设有滤膜4,其孔径要不大于0.22μm,以满足高效液相色谱等检测仪器进样要求,其厚度为100~200微米。于出液管端,柱管1连接一个长度为1.0~1.5cm的套管7,出液管1设于该套管7内,套管7的材质与柱管1的材质相同。样品提取液经该净化柱净化时,出液管6深进进样瓶口内,套管7套在进样瓶口外壁,以满足净化柱位置固定,过滤液顺利流入进样瓶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中,要保证上筛板2和下筛板5与柱管1之间均为过盈配合,从而依靠这种过盈压力牢固地固定住上筛板2和下筛板5,进而与柱管2进行密封配合。
使用本实用新型取液直接进样的净化柱时,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使用时现将本实用新型净化柱通过套管7置于进样瓶口上,将已吸有待净化样品提取液加入到柱管1内,在重力或其他方式的正压作用下使样品提取液依次通过上筛板2、填料3、滤膜4和下筛板5,然后沿出液管6进入接样瓶中,从而达到对样品提取液快速净化和过滤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6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组织脱水定位包埋全自动包埋机
- 下一篇:试样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