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天窗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7159.5 | 申请日: | 201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3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程建;邱红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0 | 分类号: | F16L55/10;B60R13/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窗 水管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窗导水管堵头、天窗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天窗部位,需要安装天窗导水管对雨水进行导流,通常,天窗导水管的一端与天窗排水管相连,另一端通过导水管堵头固定在车身钣金孔内,把天窗中的水排到车外。
现有的导水管堵头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并且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天窗导水管会由于晃动而导致密封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窗导水管堵头、天窗及汽车,以避免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天窗导水管会由于晃动而导致密封效果不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窗导水管堵头,包括:
堵头本体,所述堵头本体一端的外圆周上,径向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底部具有凹槽,用于在所述堵头本体的另一端伸入钣金孔时,与所述钣金孔卡合。
如上所述的天窗导水管堵头,其中,所述堵头本体的材质为热塑性弹性体TPE。
如上所述的天窗导水管堵头,其中,所述堵头本体的另一端向内收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窗,应用如上所述的天窗导水管堵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应用如上所述的天窗。
本实施例提供的天窗导水管堵头、天窗及汽车,通过设置堵头本体,所述堵头本体一端的外圆周上,径向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底部具有凹槽,用于在所述堵头本体的另一端伸入钣金孔时,与所述钣金孔卡合。在应用时,先将上述堵头本体卡合到所述钣金孔中,再将天窗导水管穿插在所述堵头本体中,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可以通过所述天窗导水管堵头对天窗导水管起到固定和密封的作用,避免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天窗导水管会由于晃动而导致密封效果不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应用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的应用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应用时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天窗导水管堵头的应用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同时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天窗导水管堵头具体可以包括:
堵头本体100,所述堵头本体100一端的外圆周上,径向设置有卡合部101,所述卡合部101的底部具有凹槽103,用于在所述堵头本体100的另一端102伸入钣金孔200时,与所述钣金孔200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堵头本体100的另一端102向内收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堵头本体100的材质为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TPE是一种具有橡胶的高弹性,高强度,高回弹性,又具有可注塑加工的特征的材料。
在实际应用时,先将所述堵头本体100向内收紧的一端伸入钣金孔200内,以使钣金孔200的边缘置于所述卡合部101底部的凹槽103内,同时使所述卡合部101与所述钣金孔200的边缘相卡合;再将天窗导水管300穿插在所述堵头本体100中,由于所述堵头本体100的材质为具有高弹性、高强度、高回弹性的TPE且所述堵头本体100的另一端102向内收紧,因此,当所述天窗导水管300穿插在所述堵头本体100中时,所述堵头本体100的另一端102会向外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向内的收紧里作用,所述堵头本体100与所述天窗导水管300紧密卡合在一起,起到密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71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