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泥石流排导槽中的泥石流减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7373.0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3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陈晓清;陈剑刚;李昆;于献斌;李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B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王璐瑶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泥石流 排导槽 中的 减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泥石流防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在泥石流排导槽中、用于降低排导槽中泥石流流速的泥石流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深化,泥石流工程防治需求越来越旺盛。排导槽作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主要类型之一,在泥石流治理中大量使用。
泥石流排导槽的设计应遵循“不冲不淤”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排导槽的使用年限。目前使用较多的排导槽主要有基于软基消能的东川槽和全衬砌型排导槽,这两种槽型在纵坡较大时能较好地将松散物质排导到下游,但是坡度越陡,泥石流流速越快,对排导槽底部的冲蚀作用也越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在陡坡情况下的排导槽内泥石流流速,以克服排导槽底部面临的冲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泥石流排导槽中、能够降低泥石流流速、防止泥石流对排导槽槽底造成冲蚀损坏的泥石流减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泥石流排导槽中的泥石流减速装置,具体包括固定于排导槽槽底下方的桩,置于排导槽槽底上方、用于拦挡泥石流的结构体,及连接桩与所述结构体的钢索。所述结构体包括一个中心球体、四个相同长度的圆柱体和四个相同直径的端球体,四个圆柱体的一端均固定在中心球体上、另一端分别与四个端球体固定连接,四个端球体在空间上组成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即所述结构体中心为球形结构,从中心向外等角度辐射出四个圆柱体,且每个圆柱体末端均有一个球形结构。所述中心球体和圆柱体的材质为钢材,所述端球体的材质为内嵌钢筋混凝土。中心球体的直径大于三倍圆柱体直径;中心球体的直径大于端球体的直径;端球体的直径大于等于三倍圆柱体直径。
使用时,将桩埋置固定于排导槽槽底下方,结构体通过钢索与桩相连、放置于排导槽槽底上方,结构体的三个圆柱体接触槽底、另一个圆柱体向上;桩对结构体起到固定作用,使得结构体只能在排导槽槽底上在钢索长度范围内随泥石流运动。当发生泥石流时,结构体的四个圆柱体能够拦挡较大的块石,滞缓泥石流的通过,进而降低泥石流的流速;当泥石流为悬移质时,结构体能够改变局部流态,在局部区域形成漩涡,增加流体的紊动强度,实现泥石流的能量耗散,从而在结构体间及其后方流速降低区域,可使泥石流携带的悬移质转化为沉淀物。在泥石流流速较大的地方,可以在槽底交错设置多个所述泥石流减速装置,从而实现降低泥石流流速、防止泥石流对排导槽槽底造成冲蚀破坏。所述端球体的作用在于增强结构体的耐磨性,同时增加结构体的重量以增强结构体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结构体通过钢索与固定在槽底下方的桩相连,在增强结构体稳定性的同时,能够降低排导槽中泥石流流速,达到消能的目的,防止泥石流对排导槽槽底造成冲蚀损坏,提高排导槽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减速装置结构简单,构成所述结构体的部件可分开预制、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 排导槽槽底 2 桩
3 钢索 4 中心球体
5 圆柱体 6 端球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某泥石流流域面积8.5km2,为了控制泥石流灾害,规划在流域堆积扇上修建排导槽,排导槽长度350m,宽度5m,高度2m,排导纵坡10%。考虑到在排导槽平面延伸方向发生改变的地方,由于弯道超高,泥石流会因为流速过大而冲出排导槽,对排导槽两岸的房屋、农田等造成威胁,因此在排导槽弯道前方10m处设置一排用于泥石流排导槽中的泥石流减速装置。
4个泥石流减速装置沿排导槽横向布置成为一排,所述泥石流减速装置包括固定于排导槽槽底1下方的混凝土桩2,置于排导槽槽底1上方的结构体,及连接桩2与所述结构体的钢索3。所述结构体包括一个钢制中心球体4、四个相同长度的钢制圆柱体5和四个相同直径的内嵌钢筋混凝土端球体6,四个圆柱体5的一端均固定在中心球体4上、另一端分别与四个端球体6固定连接,四个端球体6在空间上组成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任意两个端球体6球心之间的距离为0.8m,中心球体4的直径为0.27m,端球体6的直径为0.21m;圆柱体5直径为0.07m,圆柱体5长度为0.44m,圆柱体5插入端球体6的长度为0.1m,圆柱体5插入中心球体4的长度为0.09m。桩2长1.5m,直径0.1m;钢索3长0.36m;任意两个结构体之间的间距为0.3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73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临时承框装置
- 下一篇:电梯智能呼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