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钢筋混凝土板面内约束抗火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8582.7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8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袁广林;安晓莉;李志奇;李军;王立磊;师丽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2 | 分类号: | G01N25/2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00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钢筋混凝土 板面内 约束 试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钢筋混凝土板抗火试验系统,具体是一种利用千斤顶进行面内约束的连续钢筋混凝土板抗火试验系统,属于建筑结构防灾减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建筑物一旦失火,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主要是根据标准的耐火试验测得的,即在规定的升温条件、压力条件、加载条件、受火条件等要求下,检测墙、柱、梁、楼板等构件能否满足稳定性、完整性、绝热性等要求,研究现有结构的抗火性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来提高建筑结构、构件的抗火能力是当前建筑火灾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水平构件之一,不仅承受结构的竖向荷载,还起着水平分隔的作用,当建筑发生火灾时,其受火面积较大,受火相对较为严重,所以研究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板在火灾中的抗火性能,进行合理的抗火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多数钢筋混凝土板的面内约束抗火试验未考虑板的连续性,而在实际情况中,钢筋混凝土板的受火范围可能出现在一块板或相邻几块板中,而且连续钢筋混凝土板在升温过程中受火区域会经历较复杂的变形过程,降温后存在较大的残余变形,整个受火过程会产生剧烈的内力重分布;另外,研究钢筋混凝土板的火灾行为与抗火性能时,还要考虑钢筋混凝土板的边界约束条件,如果不考虑结构中相邻楼板相互约束所产生的力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有可能导致某些情况下通过试验得到的板内力、变形和耐火极限与实际结构构件差别较大,不能综合考虑周围构件的约束作用,不能反映构件间的连接影响,致使其边界条件与实际结构构件不符,不能完全反应其在整体结构的火灾行为,因此研究边界约束下连续钢筋混凝土板在火灾中的抗火性能和破坏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续钢筋混凝土板面内约束抗火试验系统,能够模拟火灾中连续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相邻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模拟不同区域受火工况下连续钢筋混凝土板的火灾行为,以实现模拟实际结构中不同房间单独或同时失火的情况,同时可以根据试验数据指导钢筋混凝土板的抗火设计,提高其抗火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连续钢筋混凝土板面内约束抗火试验系统包括试验炉装置、面内约束装置、加载物和控制及数据采集装置;
所述的试验炉装置包括炉体、炉底板、供油管道、一体式燃烧器、炉温热电偶和排烟通道;炉体采用耐火材料保护,包括外炉墙、支撑内炉墙和连接件,外炉墙、支撑内炉墙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炉墙面相对的外炉墙上设置有燃烧器安装孔,支撑内炉墙将炉体分隔为多个燃烧室,外炉墙和支撑内炉墙的顶面和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之间设置钢球和钢滚轴,用柔性耐火材料填充钢球和钢滚轴之间的空隙;炉底板固定连接在炉体底部,上面设有多个排烟口;供油管道环绕地设置在炉体外部,供油管道与燃油供给机构及燃油箱连通;一体式燃烧器的喷口面向炉体内部设置,并穿过炉体上的燃烧器安装孔安装在供油管道上且与供油管道连通,一体式燃烧器与供油管道的连接处安装连接有电子伺服阀及点火器;炉温热电偶设置在炉体内壁上;排烟通道与炉底板的排烟口连通;
所述的面内约束装置包括支撑柱、反力梁、槽型支撑、千斤顶、拉压传感器和铰支座;支撑柱设置为多件、分别竖直设置在试验炉装置的周围,其底端固定连接于地面,其上部分别与水平设置的反力梁固定连接成框架结构;槽型支撑设置在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相对位置的板边上,至少对称设置两件,槽型支撑截面是槽钢型机构,其槽口宽度尺寸与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的厚度尺寸配合,且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卡入槽口内部、槽口相对设置;在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一端的槽型支撑背面上沿槽型支撑长度方向上均匀水平布置多个千斤顶,且千斤顶一端固定连接于反力梁,另一端通过铰支座与槽型支撑背面连接,拉压传感器设置于铰支座内;对应千斤顶位置的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另一端的槽型支撑背面通过铰支座与反力梁连接,各个千斤顶并联后与多顶分流阀连接,多顶分流阀与泵站连接;
所述的加载物放置在连续钢筋混凝土试验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85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