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缆剥皮装置的切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0454.6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30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高守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浩龙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12 | 分类号: | H02G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剥皮 装置 切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剥皮装置的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废旧电缆剥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工剥皮法:该法采用人工进行剥皮,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工人的操作环境较差。
2.焚烧法:焚烧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使废线缆的塑料皮燃烧,然后回收其中的铜,但产生的烟气污染极为严重,同时 ,在焚烧过程中铜线的表面严重氧化,降低了金属回收率,该法已经被各国政府严格禁止。
3.机械剥皮法:采用线缆剥皮机进行处理,该法仍需要人工操作,属半机械化,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只适用处理粗径线缆。
4.化学法:化学法处理废线缆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些国家曾进行研究,我国在“八五”期间也进行过研究。该法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产生的废液无法处理,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故很少采用。
5.冷冻法:该法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采用液氮做制冷剂,使废线缆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然后经过破碎和震动,使塑料皮与铜线段分离,我国在“八五”期间也曾经立项研究,但此法的缺点是成本高,难以进行工业化的生产。
上述方法中,最切合操作的还是属于机械剥皮法,但现有的机械剥皮法仍需要人工操作,属半机械化,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只适用处理粗径线缆。如何提高机械剥皮法的效率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剥皮装置的切割装置,解决现有的机械剥皮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线缆剥皮装置的切割装置,包括板体,板体上开有一个圆形的切割孔,切割孔孔壁上均匀开有四个与切割孔轴向垂直的孔,其中相对的两个孔为刀架安装孔,另外两个相对的孔为限位安装孔,刀架安装孔内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切割刀、弹簧和调节螺栓,限位安装孔内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限位柱、弹簧和调节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柱前端设置有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柱前端具有U型槽,所述滚轮铰接在U型槽内且滚轮可沿切割孔轴向滚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调节限位柱和切割刀的位置,可以实现不同直径的线缆的快速剥皮,具有剥皮效果好,剥皮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线缆剥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底架,2-预热装置,21-预热管,3-切割装置,31-板体,32-切割刀,33-弹簧,34-调节螺栓,35-限位柱,36-滚轮,4-收线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线缆剥皮装置,包括底架1,底架1上从前到后依次设置有预热装置2、切割装置3和收线装置4。
切割装置3包括板体31,板体31上开有一个圆形的切割孔,切割孔孔壁上均匀开有四个与切割孔轴向垂直的孔,其中相对的两个孔为刀架安装孔,另外两个相对的孔位限位安装孔,刀架安装孔内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切割刀32、弹簧33和调节螺栓34,限位安装孔内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限位柱35、弹簧33和调节螺栓34。调节螺栓34与孔螺纹配合,当旋转调节螺栓34时,就可以调整切割刀32和限位柱35的位置,从而可以切割不同直径的线缆。切割刀32和调节螺栓34后均设置有弹簧,可以避免出现卡死的情况,而且由于具有一定的伸缩余量,弯曲的线缆也能通过,这一点在处理废旧线缆时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废旧线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弯曲的情况。
为了减少线缆通过切割装置的摩擦力,所述限位柱前端设置有滚轮36,配合上后端的弹簧33,这样限位柱35就既能对线缆进行限位,又不会将线缆卡死。
废旧线缆的外皮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变硬,设置预热装置2可以对线缆的外皮进行预热软化,便于切割及后续的外皮与芯线的脱离,预热装置2由预热架和安装在预热架上的预热管21构成。所述预热管21由具有陶瓷层表面的钢管和电热丝构成,所述电热丝缠绕在钢管上。通过电热丝产生热量,通过陶瓷层加热,使钢管升温,当线缆穿过钢管时,就能是线缆外皮软化,通过调节电热丝的电流,就可以控制软化程度。采用具有陶瓷层表面的钢管,可以直接在上面缠绕电热丝加热,电缆通过钢管时,能对线缆起到一定程度的拉直作用,便于后续的切割。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浩龙铜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浩龙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04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