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剑杆织机专用连续式电子送经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0716.9 | 申请日: | 2014-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89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许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昌县远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49/06 | 分类号: | D03D4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5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织机 专用 连续 电子 送经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剑杆织机送经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剑杆织机专用连续式电子送经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剑杆织机的送经机构的种类很多,根据织轴的传动方式可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根据织轴的回转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在织造过程中,经纱的送出是由送经机构来完成的,由于织物不断被引离织口,必须从织轴上送出相应长度的经纱,才能保证织造工艺的连续进行。目前,使用的剑杆织机送经机构,它存在的不足有,后梁振动大、运动不平稳、送出经纱不均匀,并在织造过程中保持不了张力的稳定以及不能自动连续式送经,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满足不了高性能剑杆织机在高速运转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经量稳定、均匀,纱张力保持恒定,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的剑杆织机专用连续式电子送经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剑杆织机专用连续式电子送经机构,包括支承座、固定后梁、后梁支架、经纱、活动后梁、测力杠杆、压力调节杆、拉力传感器和弹簧,所述的固定后梁下方设置有支承座,所述的固定后梁上方设置有活动后梁,所述的支承座和活动后梁通过后梁支架与固定后梁连接,所述的经纱穿过固定后梁和活动后梁,所述的活动后梁另一端设置有测力杠杆,所述的测力杠杆下方活动连接有压力调节杆,所述的压力调节杆下端设置有拉力传感器,所述的拉力传感器下方设置有弹簧,所述的弹簧设置在支承座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力调节杆与测力杠杆的连接为活动连接方式,拉力传感器以螺纹形式固定到压力调节杆上,并通过弹簧进行力的平衡,经纱张力通过活动后梁、测力杠杆和压力调节杆传递到拉力传感器上,拉力传感器发出信号输入到电控箱内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信息传递给送经电机,由送经电机送出所需的经纱量。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中的活动后梁和固定后梁振动小,织口位置不漂移,确保了送经量稳定、均匀的效果,而且没有云织疵点,基本消除了稀密路,织物布面质量大大提高,在织造过程中的经纱张力基本上能够保持恒定,这样不但使织物的布面质量和织机的织造效率均得到了提高,而且也进一步扩大了织物品种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支承座,2、后梁支架,3、固定后梁,4、经纱,5、活动后梁,6、测力杠杆,7、压力调节杆,8、拉力传感器,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剑杆织机专用连续式电子送经机构,包括支承座1、固定后梁3、后梁支架2、经纱4、活动后梁5、测力杠杆6、压力调节杆7、拉力传感器8和弹簧9,所述的固定后梁3下方设置有支承座1,所述的固定后梁3上方设置有活动后梁5,所述的支承座1和活动后梁5通过后梁支架2与固定后梁3连接,所述的经纱4穿过固定后梁3和活动后梁5,所述的活动后梁5另一端设置有测力杠杆6,所述的测力杠杆6下方活动连接有压力调节杆7,所述的压力调节杆7下端设置有拉力传感器8,所述的拉力传感器8下方设置有弹簧9,所述的弹簧9设置在支承座1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调节杆7与测力杠杆6的连接为活动连接方式,拉力传感器8以螺纹形式固定到压力调节杆7上,并通过弹簧9进行力的平衡,经纱张力通过活动后梁5、测力杠杆6和压力调节杆7传递到拉力传感器8上,拉力传感器8发出信号输入到电控箱内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信息传递给送经电机,由送经电机送出所需的经纱量,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中的活动后梁5和固定后梁3振动小,织口位置不漂移,确保了送经量稳定、均匀的效果,而且没有云织疵点,基本消除了稀密路,织物布面质量大大提高,在织造过程中的经纱4张力基本上能够保持恒定,这样不但使织物的布面质量和织机的织造效率均得到了提高,而且也进一步扩大了织物品种的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昌县远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新昌县远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07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