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量光纤复丝弯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5097.2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5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廉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光纤 弯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测量光纤复丝弯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光纤面板的生产均采用棒管法和光纤复丝法,即芯棒与玻璃管相结合、拉制单纤维、拉制一次复合丝和二次复合丝、精确对位排板、模具加热加压熔合成光纤板坯。国内光纤面板还不能做到在传像时完全无畸变,剪切畸变即传像畸变的一种。剪切畸变是指像从面板一端传到另一端时,像位置在垂直于光轴方向发生了移动导致直线成像中断,在实际应用中会导致传像失真、瞄准偏离目标等后果。而光纤复丝的弯度会直接导致剪切畸变。
目前剪切畸变只能通过对所制得的光纤面板的检测,才能判断所拉制的光纤复丝是否满足低剪切畸变的要求,进而判断出所采用的材料、设备、工艺是否满足要求。
然而,现有光纤面板的制备工序长、耗时长,生产有不间断的特点,如果能通过对光纤复丝弯度的测量,预测出剪切畸变的数值范围,就能及时发现生产中的材料、设备、工艺问题,及时止损。然而因光纤复丝弯度一般很小,目前并没有测量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实现对光纤复丝弯度测量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测量光纤复丝弯度的装置,包括挡板和底板;
所述挡板上设有横向刻度线,所述横向刻度线用于测量光纤复丝的长度及确定光纤复丝的中点;
所述底板上设有纵向刻度线,所述纵向刻度线用于放置所述光纤复丝的中点及测量弯度值;
所述横向刻度线与所述纵向刻度线相垂直,所述纵向刻度线的一刻度位于所述横向刻度线上;
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垂直于所述底板。
所述纵向刻度线一端位于所述横向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所述横向刻度线上的刻度以毫米为单位,所述纵向刻度线上的刻度以微米为单位。
所述纵向刻度线上的刻度以20-35微米为单位。
所述纵向刻度线上的刻度以30微米为单位。
近一步,还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用于观察底板上的刻度数据。
所述横向刻度线的长度为700-1200mm。
所述底板上设有垂直于纵向刻度线的警戒线,所述警戒线为满足低剪切畸变要求的光纤复丝弯度的最大值。
所述挡板与底板为一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光纤复丝弯度的测量,进而预测出剪切畸变的范围,及时发现生产中的材料、设备、工艺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测量光纤复丝弯度的装置示意图。
图中:1挡板,2横向刻度,3中心线,4底板,5纵向刻度,6警戒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一种测量光纤复丝弯度的装置,包括挡板1和底板4;
挡板1上设有横向刻度线2,横向刻度线2用于测量光纤复丝的长度及确定光纤复丝的中点;
底板4上设有纵向刻度线5,纵向刻度线5用于放置所述光纤复丝的中点及测量弯度值;
横向刻度线2与纵向刻度线5相垂直,纵向刻度线5的一刻度位于横向刻度线2上;
底板4的一侧设有挡板1,挡板1和底板4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实现了对光纤复丝弯度的测量,进而预测出剪切畸变的数值范围,及时发现生产中的材料、设备、工艺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的读取底板上的刻度及光纤复丝的中点为位于纵向刻度线上,纵向刻度线5一端位于横向刻度线5的中间位置。可以将底板的中心线作为纵向刻度线,在中心线上设置刻度。优选的,横向刻度线2上以毫米为单位,用于测量光纤复丝长度及确定光纤复丝中点。纵向刻度线5以微米为单位,用于测量弯度值。
优选的,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纵向刻度线5上的刻度以20-35微米为单位。
优选的,纵向刻度线上的刻度以30微米为单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用于观察底板4上的刻度数据。
优选的,挡板1垂直于底板4。
优选的,为了符合光纤复丝的规定长度,横向刻度线5的长度为700-1200mm。优选900mm。
为了便于角度数值的读取,纵向刻度线5上的0刻度位于横向刻度线2上。
为了方便观测判断,底板4上设有垂直于纵向刻度线5的警戒线6,警戒线6为满足低剪切畸变要求的光纤复丝弯度的最大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50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