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8509.6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5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蓉;王瑛;朱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30050 甘肃省兰州***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颗粒 污泥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好氧颗粒污泥作为一种新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比传统活性污泥法更适合发展为占地少、集成化、生态化的污水处理工艺,且具有污水处理效率高,污泥沉降性能好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系统的启动及运行阶段即颗粒形成及维稳阶段,对环境条件变化比较敏感,例如反应装置中水温、溶解氧及水流状态,需要靠较强的水力剪切作用形成。现有技术广泛采用具有较大高径比的柱状反应器来增加颗粒的沿柱高方向的剪切力,容易引起水处理效率低,且受反应器中污水自重的影响,装置底部曝气的气体上升流速逐渐减小,气体与水混合不充分,使得上部颗粒受到的水力剪切作用小,反应初期颗粒难以形成,即使有颗粒形成,当微生物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且没有能量消耗时,会发散生长,难以保持密实结构,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太阳能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上部开口的柱状的反应器、位于反应器上方的进水系统、位于反应器下方的曝气系统、设置在反应器上的排水系统,以及对所述进水系统、曝气系统和排水系统进行控制的PLC控制系统,所述反应器内侧底部固定设有曝气盘,所述曝气盘的中心处固定设有轴承,轴承上设有与其相适配的螺杆,该螺杆通过电机运转,螺杆上固定设有螺旋式孔板。
为了提高反应器内的水温,所述螺旋式孔板表面上包覆有与其相对应的太阳能吸热层。
所述反应器上设有取样口,反应器的下部分别设有三个排泥管及其上的排泥阀,反应器的下部还设有放空管。
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管及分别设置在进水管两端的水泵和液位计,水泵下方设有储水箱,液位计安装在反应器内部。
所述曝气系统包括进气管,该进气管的一端由反应器底部通入,另一端与空气泵连接。
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及设置在排水管上的电动阀。
为了方便拆卸曝气盘,所述曝气盘与反应器螺纹连接。
为了较好地控制反应器曝气量,所述反应器内还设有由PLC控制系统控制的溶解氧仪及流速测定仪。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式孔板通过旋转改变反应器内水流特性,在孔后形成涡流,有利于增加颗粒之间的碰撞速率,极大地加速了好氧颗粒污泥初期的形成速度;沿水流上升方面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孔板,有利于增加反应装置上部的水力混合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污水自重对底部曝气的空气上升气流速率的影响,提高了水力剪切作用,进而减少曝气量,提高氧的利用效率,使系统稳定运行,提高了处理污水的效率,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式孔板表面上包覆的太阳能吸热层,采用特殊的太阳能纳米吸热材料制成,利用太阳能加热低温污水,提高反应器内水温,有利于提高低温污水中的微生物活性,减小水的黏度,增加有机物扩散梯度,更好的实现好氧颗粒污泥法同步脱氮除磷,实现了良好的出水水质。
3、本实用新型根据反应器内的微生物量计算污泥位置,可选择不同高度的排泥口,通过反应器装置中污泥位置的控制,可以选择不同特性的颗粒污泥,实现对颗粒污泥粒径,密实度,污泥泥龄的控制,更有利于控制低温环境下系统中的微生物浓度,维持系统污泥有机物负荷稳定,实现了好氧污泥系统的稳定、节能运行。
4、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式孔板可以通过改变太阳能孔板面积、调节孔径及开孔率、根据水流涡旋状态设置螺旋线的导程,提高节能效果与污水处理效率。
5、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的污水温度、太阳能吸收材料的特性,计算螺旋孔板面积,设计成腔体式空气吸热器和容积式空气吸热器结构,有一定的储热功能。
6、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污水的COD的去除率平均90%以上,氨氮去除率平均达到70%以上,总磷去除率平均达到85%以上。
7、本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废水以及建筑小区雨水、雪水的处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85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